○操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论会计类研究生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
○操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随着高校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发展,会计研究方法逐渐为会计专业课程所重视。目前以实证会计为代表的大批研究成果的涌现,越来越体现出计量经济学在会计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会计类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只有拟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教学手段,适当增加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内容,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专业研究生人才。
会计专业 研究生 研究方法 教学改革
重视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会计研究方法是指会计研究为发展和完善会计理论在搜集和整理会计实践经验数据并开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会计研究方法跟会计理论同等重要,甚至构成了会计理论的核心。目前,只有少数著名高校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设置了会计研究方法论课程,尚缺乏掌握主流研究方法即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机制。
第一,会计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忽略会计研究方法论。新的会计实务呼唤新的会计研究方法,新的会计研究方法催生新的会计理论,会计研究方法与会计理论相伴而生。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也指出,会计理论的演进过程就是会计研究方法的演进过程。目前,以经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会计的蓬勃发展,已经逐步开始取代以往会计学研究的规范性研究方法的主流地位。
第二,会计教学观点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会计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与层次性,不同的会计研究方法服务于不同的会计研究目的并形成了不同的会计理论。目前会计研究方法有实证法、规范法、评估法等数十种,其多样性显而易见;同时,多样性的会计研究方法又分处不同层次,有的分为传统方法与科学方法,有的分为上层哲学方法、中层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和下层特殊研究方法,有的分为实证法与论述法,也有的分为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分析研究、表述研究、会计史研究及其他研究。目前大多数研究生教学仍停留在某一种或者几种研究方法的教学上,缺乏针对不同会计研究目标培养相应的研究型人才的理念。
第三,会计教学依然强调应试教育,忽略文献阅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由于较复杂的会计问题基本上都不是单纯的会计问题,而必须放在宏观或微观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因此,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但需要具备较扎实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功底,而且还需要掌握其他经济、管理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大量文献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在新形势下,会计类研究生必须接受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包括数理统计理论与计量经济学运用能力的严格培训。
在社会经济领域,人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索社会经济现象之间内在、必然与本质的联系。探索这种联系一般是从提出理论假说开始的,之后经过理论假说的模型化(理论模型的设计)、样本数据的收集处理、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模型的检验等阶段,最后发展成为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就是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实际观测的统计数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从事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数量规律的研究,并以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为核心的一门经济学科。其特点是把经济理论、经济统计数据和数理统计学与其他数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及其演变的规律。弗里希(Frisch,1933)和他的计量经济学会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考虑的是数量统计和统计推断工具在经济理论所阐释的经验关系中的应用。
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确定《计量经济学》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水平成为对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学学科教学开始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必将对我国经济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在学术研究方面,《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的一些重要经济学期刊所发表论文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多地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大量运用了各种计量经济模型,不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很难在高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文章了。由此可见,对于会计类研究生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在经济管理类学科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于自己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计量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并列为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基础,而且要求学生具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因为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分析工具,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经济问题定量分析的能力,故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上应放在大学本科四年级上半学期开设,也便于学生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分析工具和方法论支持。但是考虑到目前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大部分来自其他院校和其他专业,不一定在本科四年级学过计量经济学课程,因此一般做法是在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计量经济学有三种层次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分别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三个层次的学习对象。考虑到大部分会计学专业硕士的本科课程是文科类数学教材,数学基础相对理工类学生较差,故上学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应该从初级计量经济学开始。
初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以下目标:第一,了解计量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征与地位,了解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在经济学科中的发展和实际经济工作中的作用;第二,掌握计量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思想,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原理;第三,熟知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程序;第四,能够建立和运用简单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问题。
对于研究生来说,仅仅掌握初级计量经济学肯定对做学术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考虑在初级计量经济学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中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比如时间序列分析。现实经济中时间序列数据大多是非平稳的,金融市场的价格、利率、汇率等数据也存在随时间变化的波动性,经典方法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存在严重缺陷。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方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全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论,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动态计量经济学和有条件的异方差自回归模型(ARCH)等。现在时间序列分析已成为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广泛应用于经济、金融领域,但时间序列分析需要学生具有随机过程的先修课程为基础,这是所有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没有涉及的领域。所以,在强调经典方法假设条件的同时,可以概要性地介绍大多数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不满足经典方法的假设条件,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重应用、淡化理论,比如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就是这样处理的,该书可以作为重要的教材或参考书目向学生推荐。此外,面板数据(panel data)作为目前学术研究的主流研究工具,是横截面和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的综合运用。作为中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之间的跳板之一,应当对博士研究生予以重点介绍并尽量掌握其原理和实践方法。
首先,要明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理论课定位,强调方法先于实践。原理与概念是首要的,否则就可能失去方法的科学性与数量分析的严肃性。要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包括提出理论假说、理论假说的模型化、样本数据的收集处理、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模型的检验等阶段,要能够对模型的检验结果做出科学的分析。面对会计学研究的各种经济管理现象,在建立了一定的模型之后,不是所有模型能够一次性通过检验的,如果模型通不过检验,要能通过检验结果分析建模的哪个环节可能出了问题,反复对模型进行修正,直至得到满意的结果。只有这样,我们建立的模型才能够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规律,模型的参数估计才是科学的、可靠的,据此做出的研究结论才能少犯错误。
其次,计量经济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如果忽视实验教学,抽象的理论往往显得枯燥而不易让大多数学生接受。由于大多数学校的会计类专业在本科生录取时采取的是文理兼收的方式,在本科教学时学习的经济数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导致一部分研究生的数学功底不够扎实,缺少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又往往容易使学生对课程的性质产生误解,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课、数学课,继而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并且学生学完理论后不具备解决和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因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两者应统筹规划,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紧接一次实验教学,由教师结合典型例题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还应注重多媒体教学和黑板教学相结合。在理论教学部分,黑板教学仍是不可替代的,也有教师尝试用过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但效果都不大理想,原因是理论教学注重推导过程,教师通过板书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在实验教学部分,大量的数据处理、图表显示和分析报告的讲解,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注:本文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引进人才启动金项目成果。)
[1]庞浩: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统计教育,2004(3).
[2]刘冰花:会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实验教学:共生与互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1).
[3]潘飞: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管理会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会计之友,2009(4).
(责任编辑:李文斐)
book=116,ebook=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