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祖增
持续上升的能源资源消费需求、日益紧张的生态环境容量、业已确定的减排目标愿景,需要浙江走出一条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
尽管去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带着些许遗憾落幕,但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一致高度,为缓解温室气体排放而提出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却渐行渐近。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我国作出碳减排的郑重承诺,被众多专家认为是国内“低碳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在国际国内加快向低碳发展转型的背景下,浙江作为能源资源消耗大省和环境压力较大省份,要不断增强省域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就必须走出一条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却渐行渐近
种种迹象显示,低碳经济有望领跑后危机时代,成为后危机时代经济突围的重要推手。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同意投资1900亿美元用于发展清洁能源和能效技术,力争到2020年美国电力生产中至少有15%是太阳能、风能、地热发电;2009年8月,美国投资24亿美元正式启动电动汽车项目。日本2009年出台的《未来开拓战略》提出,要建成世界第一的环保节能国家,并在太阳能发电、蓄电池、燃料电池、绿色家电等低碳技术相关产业的市场上确保所占份额第一。2009年7月,英国公布《英国低碳转型计划》,低碳发展已从全盘规划转向逐步实施阶段。2009年7月,韩国政府公布《绿色发展国家战略》和《绿色经济五年计划》,计划在未来5年间累计投资约900亿美元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丹麦政府则提出,到2025年风电占电力总消耗量的比例上升到50%,到2050―2070年完全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浙江“无油、缺煤、少电”,96.7%以上消耗的能源需从省外调入。虽然浙江近年能耗强度有所下降,但随着进入人均GDP由6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的重要阶段,加速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大量消耗能源,总能耗逐年攀升,资源要素制约已进入瓶颈期。可以说,持续上升的能源资源消费需求、日益紧张的生态环境容量、业已确定的减排目标愿景,使浙江站在了选择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风口浪尖。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更是浙江构建新型发展模式、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必然选择。实际上,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催生出一系列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和新市场,有利于企业、产业、区域获得新一轮发展的先发优势。如先进低碳技术的引进、研发与创新,将有效促进企业和区域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将带动新型产业和产业链条的形成与兴起,其中新能源、电动汽车、物联网、智能电网等都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若干年内,低碳经济将是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并有可能成为新一轮发展的产业引擎。
从近期的国内政策走向看,“低碳”已不再停留于纸面,甚至不再局限于能源生产和消费领域,而将自上而下全方位影响我国产业政策与市场走向。“低碳经济”一词在全国“两会”期间再次升温,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值得关注的是,“‘十二五’规划有望将单位产品能耗值纳入经济变量,成为外部减排压力和向集约型经济转型的溢出成本与考核指标,低碳社会的系统化构建需求将促使2010年成为‘低碳政策年’”,一系列低碳经济支持政策的出台将只是时间问题。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中的扶植政策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和《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这都预示着低碳经济在经过前几年的讨论之后将步入国家政策实施的关键阶段。
目前,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努力已让浙江的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低碳经济的发展氛围也越来越浓。如太阳能光伏、风能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已有较好基础;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单位产值能耗水平居全国前列;在绿色装备研发、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低碳技术创新不断加强。杭州市已提出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并在全国率先推出低碳新政。在杭州市,一个规模达到50亿元的“低碳产业基金”正在筹备,同时首个以低碳经济产业为投资方向的创投基金─浙商诺海低碳基金也将成立。但就总体而言,浙江支撑低碳经济的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以及低碳金融等支柱力量仍然较为薄弱。产业结构上,低碳产业总量比重低;低碳技术上,核心技术和制造装备仍受制于人;金融方面,缺乏有效的碳交易制度和交易平台。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结构的惯性巨大,短期内还难以摆脱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难以摆脱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二次能源以火电为主的能源结构。
实际上,浙江正处在为发展低碳经济寻找突破口的起步阶段。而低碳经济涉及从产业结构到能源结构的全面优化,以及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需要认真研究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等战略部署的关系,明确浙江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的核心要求、实现方式和战略目标。就近期而言,要立足省情实际,率先探索,“量体裁衣”,务实推进。
——做大低碳产业集群。低碳经济要求浙江产业发展从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网络特别是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研发、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碳汇农业与绿色生态产业。着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向更加低碳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体现浙江经济特色的低碳产业链。
——构建低碳能源体系。低碳经济要求浙江能源建设从常规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即要从过度依赖煤炭转变为清洁、高效、多元发展的能源结构,从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转变为更加注重依托技术进步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重点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强传统化石能源的低碳、清洁、高效利用。
——优先发展低碳技术。从世界范围看,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孕育着新的突破。要高度重视和鼓励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研发工作,把低碳技术纳入科技发展的重点规划,确立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鼓励、扶植低碳技术的市场化、集成化、规模化。重视传统产业节能降耗潜力的挖掘,以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为重点,建立清洁能源的发展机制。
——率先建设低碳经济实践区。目前国内一些省市已积极试点发展低碳经济,有的在争取成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试验区”,申报国家级“低碳城市”和“低碳园区”试点。浙江应积极争取设立一些国家级的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和推广项目,探索低碳发展经验。
——创新低碳发展机制。低碳经济要求浙江制度模式从适应创新向变革创新转变,要权衡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处理好利用战略性机遇实现后工业化阶段跨越与低碳转型的关系,充分考虑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碳减排的协同效应,在产品准入标准、清洁技术激励、财税政策体系、环境产权制度、干部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如开展小范围的碳交易试点;建立“低碳评估体系”,把碳排放指标完成情况与各级政府政绩相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