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光远
北京时间3月28日21点,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李书福在沃尔沃的股权收购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也许这是李书福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签名。
围绕吉利收购沃尔沃,在一年的时间里,国人一下子成了跨国并购的专家:质疑、挑战、担忧……充斥在签约前后的各大媒体。应该承认,在经历2008年以及之前诸多海外抄底收购的“夜郎自大”和巨亏的惨痛教训之后,中国人的确是学乖了,从自大到谈海外收购而色变。一年时间,时空转换如此地迅速,谁说中国人不记教训呢。
对于这起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收购的评价,笔者早在2009年12月26日南方都市报的专栏文章《吉利与沃尔沃的公主之吻》中就不乏溢美之词。在此,笔者仍然重申:相信李书福,相信这个“青蛙王子”,可以用他神奇的一吻拯救依旧在亏损边缘尴尬挣扎的“瑞典公主”。笔者记得,吉利收购沃尔沃,和腾中收购悍马几乎在同一时间曝光于媒体,但对于腾中收购悍马,尽管本人参与了多起涉外并购,但却看不懂腾中这个收购究竟是什么。当一个收购,特别是跨国收购业内人士看不懂的时候,一般意味这很有可能是一个炒作,所以笔者从来不认为那是和中国汽车产业相关的一个收购。但是,吉利收购沃尔沃,做了13年汽车的李书福战略意图清清楚楚,就此而言,这是一个毕竟靠谱的收购。
为这起收购,李书福组建了强大的中介团队:著名的富尔德律师事务所作为收购法律顾问,负责收购项目的所有相关法律事务,包括知识产权、商业协议、诉讼、雇佣、不动产、经销商及特许经营等;国际“四大”的德勤负责收购项目的财务咨询,对沃尔沃公司的财务、税务、包括成本节约计划和分离运营分析、养老金、资金管理和汽车金融进行尽职调查和分析;而洛希尔投资银行作为收购项目的财务顾问,负责对卖方的总体协调;博然思维集团作为项目的公关顾问,负责项目的总体公关策划、媒体战略制定和实施。这个中介团队,放到任何一起跨国并购中,都堪称“梦之队”。
吉利刚满13岁,青春年少或许少不了躁动和荒唐,但的确充满朝气和潜质,不像国企那样充满了暮气和傲慢
收购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吉利收购沃尔沃,李书福是认真的。无论是融资方案,还是对核心技术的技巧性处理,以及与工会的协调,李书福都赢得了本来充满敌意的对方的信赖和认可。特别是在沃尔沃品牌的“血统”上,李书福表现出了对对方相当的尊重,其组建了一个国际化的董事会,照顾了瑞典人的自尊,平息了担忧。这和很多处于青春期的中国民营资本在海外收购中的躁动和狂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笔者不认同很多人悲观的看法,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挑战大于机遇。对于中国驾车者而言,沃尔沃卓越的安全性能好像是专为中国国情准备的,用财务顾问报告的说法,吉利并购的是一家净资产超过15亿美元,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的公司;品牌价值接近百亿美元;拥有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与体系能力;拥有低碳发展,能满足欧6和欧7排放法规的10款整车和3款发动机(中国仅有欧4生产技术);有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400多家经销商,接近60万辆生产能力的自动化较高的生产线。如果说中国的海外收购真有抄底的话,李书福以18亿美元获得沃尔沃100%的股权,是名副其实的抄底。
当然,笔者并不是不同意大家对文化冲突、市场差异、法规(特别是劳工)限制的担忧。坦率地说,我们中国人在海外并购上的确还是门外汉,过去百年并购的历史表明,有近2/3的海外并购都以失败告终,特别是有联想收购IBM、上汽收购双龙的前车之鉴情况下,沃尔沃巨大的现金黑洞、强悍的工会、陌生的法律和文化,对任何一起收购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可是,哪一起海外并购没有遭遇这些问题呢。反过来,如果没有这么大的窟窿,吉利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这些挑战,本来是应有之义,在一个专业的国际化团队的运作下,笔者相信民营企业家李书福的应对能力。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参加了签约仪式。这对于饱受质疑的民营企业的海外收购,无疑是来自官方的最大支持,相对于大型国企的海外收购,民营企业得到的父爱显然少了一点,但李毅中的出席,还是令人非常欣慰。吉利刚满13岁,正值青春年少,或许少不了躁动和荒唐,但的确充满朝气和潜质,不像国企那样充满了暮气和傲慢。相信沃尔沃的北欧风情,只有在乐观豁达的李书福这里,才能成就美丽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