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荣
(宁夏机械研究院,银川 750002)
二工位液压加载淬火压床是借鉴机械压床(气动肘杆式压床)的模具结构及冷却方式,参考单柱式液压机的结构,按照不同产品的淬火要求开发的一种新型产品,其安装内撑淬火模具,满足各种形状渗碳钢轴承套圈的淬火要求。该压床设计了特殊的工件承接机构,能与模具的上下动作协调一致,方便了工件的出入,而且为机械上、下料提供了条件。压床设计为二工位独立工作,单工位程序自动控制,是一种结构较为简单且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淬火设备。本文对压床和模具分别进行了介绍。
压床采用了开式(C形)单柱机身结构,如图1所示,这种结构最显著的优点是可以三面接触工作区,拆卸模具和放、取工件均很方便。压床的主传动采用液压滑块式结构,油缸为原动件,固定在滚动导轨上的滑块为从动件,模具通过连接杆与滑块连接。油缸装在上梁上,直接驱动滑块上下移动,在与活塞杆连接处采用球面支承,保证压力传递的平顺性;滑块的导轨安装在立柱上,上模具通过接杆与滑块连接,在每个滑块上配备有通用的模具接杆,适合于各种不同模具的安装和调整;冷却油的进口接入工作台,在工作台中心出口处设有分配阀,可以调整内、外面的冷却流量,实现被淬工件外径喷油、内径流动油液冷却,喷油圈内的油液经过导流槽流回油池;下模具通过淬火盘安装在球面模具座上,淬火盘上有油液通道,冷却油液经过通道输往模具油槽;机床底部设置接油盘,避免了飞溅油液污染地面;在两工位之间设有烟道,左、右烟口由气动舌板隔离以增加吸力,淬火时舌板与工作工位配合,吸入的油烟经顶部管道集中排出;导杆可克服重力和摩擦力产生的偏心矩。
1—机身;2—工作台;3—接油盘;4—模具座;5—喷油罩;6—上模具;7—模具接杆;8—滑块;9—油缸;10—烟管;11—导轨;12—托件拉杆;13—连接板;14—进油管;15—托板;16—导杆;17—回油管图1 液压二工位淬火压床
托件机构与淬火盘套装,随滑块移动,当滑块在最上位时,托件机构与喷油罩在一个水平面上,当滑块下行时,托件机构与滑块同步下行,工件先于上模具到达淬火盘且置于下模具之上,而托件拉杆继续随滑块下移,托板离开连接板,直到滑块停止移动到达调定的位置,在油缸的作用下模具张开到给定尺寸,与此同时,冷却油喷出对工件进行淬火。在托件机构上有定位块,为二点外圆定心,更换被淬工件时,调整定位块的位置即可确定中心,不同的淬火模具可以方便地安装在模具座上。托件机构的设计是本压床的一大创新点,其全部由机械构件组成,托件机构随滑块运动,无传动控制,与机床的动作协调同步,在托件机构的平面上设置可调节的二点式工件定位块,整体结构紧凑、简单可靠,调节方便,增加了机床自动化程度,具有操作方便、淬火工件质量稳定等优点。
在公称压力下,每滑块最大压力可达40 t,压床设计成单工位程序自动控制,也可手动控制。二个工位可以安装相同尺寸模具,也可以安装不同尺寸的模具。机床可对G20CrNi2MoA系列渗碳轴承钢外形为单锥或双锥的轴承内、外圈进行淬火处理,被淬轴承套圈的外径范围为150~460 mm,套圈的高度范围为15~250 mm。
由于渗碳轴承钢在淬火时的变形倾向为收缩,无论何种形状的工件,都需要撑内孔压端面保持淬火,模具工作面随工件内孔形状不同而不同,淬火过程中既要克服淬火变形又不能因机械力过大而压坏工件。为保证脱模,模具必须能够涨缩,模具及喷油冷却罩结构如图2所示。
1—连接杆;2—上模具;3—被淬工件;4—下模具;5—淬火盘;6—喷油罩;7—模具底座图2 淬火模具及喷油冷却罩
当工件达到淬火温度后出炉,由人工放在位于喷油罩内的托件盘上,并与定位块靠紧,启动按钮,油缸带动滑块快速下行,与滑块联动的托件机构托着工件同步下行,到达淬火盘后托件机构停止,滑块带动上模具缓慢趋近工件,加压张开模具到调定尺寸,上模具翼缘压住套圈端面,油罩内喷出冷却油,模具油槽涌流冷却工件内表面。淬火完成后,上模具随滑块上升释放工件,托件机构托起工件到与油罩上沿平齐,人工将工件夹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本压床具有经济适用、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好的特点,可部分取代气动肘杆淬火压床,是目前国内比较先进的淬火工艺设备。根据工作需要压床可进行组合,组成两工位,也可单台工作。另外,压床的主体安放在油池内,淬火油全部流回油池,工作场地洁净无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