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造型下的雕塑视象

2010-07-30 06:59:08陆祺炜
演艺科技 2010年4期
关键词:光束雕塑材质

陆祺炜

(上海戏剧学院 舞台美术系,上海 20004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审美观念的深入变化,光的艺术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人们生活环境中。都市里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城市雕塑在光的装扮下成为夜色下动人的景观。这些主要得益于光造型的手段。光造型介入雕塑后,它所传达的视象感受承载着光造型本身所含有的形式与内容,通过受众对雕塑视象进行的审美视觉反馈,结合雕塑的各种形式与元素,使得雕塑视象的传达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感受。本文通过雕塑中与光造型进行重构的元素体现,探讨光造型中构成雕塑视象的多种元素,并结合一些雕塑作品和景观照明实例表述光造型对雕塑视像重建的积极意义。

1 雕塑中与光造型进行重构的元素体现

雕塑中的元素是构成雕塑整体形象的核心,光造型对其作用就是将这些元素明晰地呈现出来,并透过相关元素的整合而赋予雕塑以新意义与精神。

1.1 雕塑造型形态元素

一件物体的真实形状是由它的基本空间特征构成的,雕塑的外在形态直接影响光造型的作用。而光所蕴含的点、线、面也是基本空间里的元素,它与雕塑的点、线、面互相作用:点对点、线对线、面对面、点线结合、线面结合等等。如此多变的组合就可以创造出许多的新雕塑形态。对雕塑的再次造型可以拓展光造型应用的手段,使得雕塑视象以其造型元素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借以光与雕塑的点、线、面结合,创造出更多新颖的视觉形象。

例如邓乐的作品《衍射出光的石麒麟》,这是一件根据中国汉代著名石雕重构而成的作品,在原有的雕塑造型上,作者以钻孔来连接雕塑的内外空间,同时在内空间布灯光,使光从雕塑内空间里向外衍射,其造型形态是以原有古典精神状态进行重构,打破原有严谨的造型,在雕塑表面上增加了许多光点视效形态并呈发散状。设计师对传统元素进行解构,使得雕塑的造型更富有现代的视觉气息。这是光点形成的语言符号通过解构后的雕塑载体而产生的视象传达。

1.2 雕塑所处的空间与场

场的概念在空间造型中是指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雕塑存在的空间已经与各种环境发生了互动。因此,场的结构关系就此而形成。而光作为物质通过空间同样也能与雕塑产生互动的作用力。

华盛顿纪念碑以其高耸的形态屹立于华盛顿市中心,与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在同一轴线上,这三者形成了同一个空间场,三者互相依存,体现了美国的国家象征。光造型使纪念碑呈现出来的视象如同一根巨大的光柱(见图1),这个光柱可以体现作为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的伟岸高耸的象征意义。在这个例子中,光造型蕴含的是一种场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必须作用于物体,纪念碑、国会大厦和林肯纪念堂就成为光造型作用的载体,此时的光造型是场的结构关系里的一种元素。在这种情况下,场的作用力更加广阔,使其象征意义得到充分表达。场的结构不仅赋予光造型以展示媒介,同时它也是产生视觉互动作用力的源泉。

1.3 雕塑中多样材质的元素

多种材质元素应用于雕塑中能发挥光造型在意义传达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光造型作用于不同的材质会产生不同视象,体现出不同的形象特征。

1.3.1 不透明材质

不透明材质主要以石材质、木材质为主,普遍受到光造型的作用的是其内在的肌理或纤维。当光附着在这类材质后,顺着材质的肌理走向或是纤维介质,使受众的视觉直接感受到雕塑本身的形式感。朱成的作品《怒》(见图2)以古老的麻将牌作为作品的主要元素,从而构成了作者的自塑像。在光造型的作用之下,透过麻将牌图案纹理的明暗变化,人们在视觉上可以感受到对象的历史沧桑感,同时,这图案形式也构成作为表面皮肤纹理的象征意义。通过这些不透明的具有肌理属性的材质,往往可以引发雕塑中所蕴含的细节形象,通过光造型的作用使其显现出来,使一种更为细化的视觉意义在视象中完全地表达出来。

1.3.2 透明材质

透明材质包括树脂、玻璃、水晶等。其主要特点就是能使光进行透射或衍射,以此来产生不同的光线形态或色散现象。

日本雕塑家吉村益信用霓虹灯管与亚克力玻璃等制作的《莎朗拉敏斯皇后》,其躯体造型便是用玻璃塑造而成,躯体内嵌霓虹灯管,使得彩色的光管状如人体的血管与神经。作品以霓虹灯的光造型透过玻璃而产生的形象让人感受到血液在体内涌流的感觉。这感觉很直观、形象,它所展现的就是一种精神外化的理念。

透过透明介质的光造型,受众会感受到一种变幻的感觉,它并不是直接呈现具象事物,而是利用光透过介质时产生的物理现象,将作品要表达的内容变成视觉外化形象。

1.3.3 半透明材质

半透明材质包括玉石、高分子材料、磨砂玻璃等。光造型作用于雕塑中,其呈现的形象犹如一个发光体,使人们产生一种剔透、温润的感受。

拉斯·鲁伯特利用高分子材料创作的雕塑《特定场景》,利用活动部件或者水的物理原理产生运动,借助光学仪器作用在材料里衍射弥散显现五光十色的肌理效果。在光流动的驱使下,雕塑本身的视象体现显得犹为动感,之前所提及的温润之感凭借流光异彩的光造型而更加深沉。作者的思想就在这流光异彩中表现出来。

1.3.4 反射材质

反光玻璃、金属、黄金等元素都属于反射介质,这一类材质通常能够将雕塑所处环境的视象反映在雕塑本身之中,使得雕塑所呈现的视象具有多样性的感官。有时,具有反射属性的介质还会让人感到一种迷惑的效果,例如雕塑《向下倾斜而闪耀的光》,作者将具有反射特性的金属棒植入大沙漠中,阳光照在金属棒表面反射出耀眼的光点,这些光点会使人产生一种眩幻的感觉,从表面无法一眼觉察到金属棒的具体形象。根据这种视象结果,使得原有的环境空间更充满幻觉形态,人们的视感也同样产生了幻觉意识。

2 光造型中构成雕塑视象的多种元素

光造型作用于雕塑中主要是以照射角、光束组合形态、光色、光影等元素左右着雕塑视象的呈现。各元素都有其个性,从而在营造雕塑视象的过程中来显现雕塑的造型效果。

2.1 照射角

物体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接受的光线都有可能改变物体本身的形象。虽然在自然光的照射下,光线会随时间变化而发生位移,但人们对于雕塑整体的视觉感受仍在一个整体范畴里。而用灯光造型来进行塑造时,雕塑视象会在某一角度产生不同于白天光照的视感,从而引发出一些不同的视觉经验来比对传统视觉经验。

埃及狮身人面像以陵墓守卫者的形象守护着法老的王陵,在平时的日光照射下,无论以何角度观察,它所展现出来的视觉形象是安静的、森严的。人们在狮身人面像底座布置光源对其进行自下而上的泛光照射,呈现出的形象却有着神秘的感觉(见图3),这种神秘感觉便是有选择角度的光照射营造出来的,透过视象的传达使受众的心理产生了相应的变化。通过可选择的光位来造型,可以使原本单纯的视象变得富有情感,进而在视觉情感意义的抒发上进一步外化与衍生。

2.2 光束的组合形态

在舞台表演中,常会运用多变的光束在舞台空间里运动,无论是空间装饰、塑造人物、烘托气氛、强化节奏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光束的组合形态会制造出变化多样的光束造型形象,光束的组织形态也可以作为一种语言渗透于雕塑造型中,组织光束的形态与雕塑造型结合,打破原有的视觉经验,利用情景的渲染便能使受众的视觉产生具有光束视感造型的雕塑视象。

在埃及金字塔的夜景照明设计中,设计师在金字塔的四边棱角底部各安装了一个激光光束发射器,沿着金字塔的棱角向顶部投射,光束便汇集在顶部的中心,形成了具有金字塔符号的图像形式(见图4)。在人们眼中,夜晚金字塔的形象与白天有了截然不同的含义,此时的视象给予人们的感受更为纯粹,没有了白天的那种浓重的质感,没有了历史沧桑的形式,突显的是一种崇尚的象征与膜拜的形象。

在狮身人面像的修复庆典中,灯光师在雕像的前部与背部各布置了电脑激光灯,通过空间光束造型穿梭于狮身人面像,此时的雕像被这光束形态所包围,原有的静穆、森严感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光环照耀下的轻快与动感。

2.3 光色渲染

在雕塑中,光色渲染综合了雕塑本身的色彩、光色及受众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反映在受众视觉中虽是一种物理现象,但在实际的视觉作用力下仍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对于环境、情感等方面都有作用。

各个民族、地域的人们对于色彩有着地域文化的显著特点。古埃地处尼罗河畔与非洲沙漠,自古以来泥沙所卷带的颜色深深烙入了古埃及人的心里,光色附着在狮身人面像所呈现的颜色唤起了人们对古埃及的颜色记忆,即埃及的国土——金色——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光色与人类历史心理的图像的关联,以雕塑为载体表现出来,意义深刻,历史图像得到了深化与拓展。

2.4 光影

光影的造型是雕塑重要语汇之一,在表现的过程中,一方面,光造型作用于雕塑表面而产生强烈或柔和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通过造影使人们的视觉对其产生各种心理影响。克劳斯·卡梅里奇斯的作品《虎》利用光影制造了一种分离的视感,从一定的角度欣赏,一只猛虎形象会呈现在人们眼前;换一个角度,人们看到的只是一堆片材。影不仅能使人们看到雕塑本体的存在,而且能够使人们看清他们的形态、运动方向以及它们离人们(或离其他物体)的距离。

3 光造型对视象再塑造的意义

通常,雕塑被看成是独立于时间之外的空间艺术,其实,这种看似静止的艺术在光造型的作用下可以表现出多种变化,光可以使一件作品从内在、外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情感内涵得以延续、补充和外化。

3.1 时空范畴的延伸

雕塑在光造型的作用下,已突破传统的空间艺术范畴而进行再塑造,进而使时间这一维度介入了创作主体,同时在时间、空间里得到了意义的延展。本来欣赏一件雕塑时人们的知觉次序并不受雕塑本身的制约,而光造型的介入致使人们的知觉次序受到约束,并渐渐产生了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包含两种次序:一是所要表现的事件本身所固有的先后次序,另一种则是所谓的外在客观因素。只要我们的知觉随着这种结构则会产生力的方向与强度,那么作为空间的雕塑,结合光造型,其结构状态也就成了这些力的特殊参照构架。所以,力的扩展也就促使光造型下的雕塑视象拓展了时空范畴。

蔡文颖创作的动感雕塑以其含有的时间维度的艺术形式,容纳了许多的高科技和结构组织,利用音乐、声控、光纤等手段与人的行为紧密相连、产生互动,有一种超越时空、进入未来的感觉,并将人的情感的思维直接付诸于视觉之中。这时,时空意义的深化让我们的知觉次序受到牵引,并随着声光的运动变化,人们的思维与视觉形成了一个作用关系链,从而达到一种共鸣。

3.2 幻觉视象的意义

前文提到在透视作用与照射作用的双重影响下,被雕塑的对象会形成一种视觉分离的效果。的确,这种分离效果的强化使得对象呈现的视感在现实条件下与唯物法则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就是幻觉视感的外化体现。光艺术家奥本海姆在他的作品《二极性》中,将一束强光抛洒在水面上,光束与水面的波纹涟漪相结合,致使人们的视觉中呈现出一座桥的图像。当然,这座桥在物理意义上是无法渡越的,从视象的表现中,我们的确以客观世界的眼光体察到一座桥的存在,这存在的图像形式只不过造成了一种幻象,幻象的载体是光造型与水面波纹的组合体,客观视象与人们知觉感受产生了分离,表象的重现使得人们的视觉又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认识,人们对于幻觉的意义便达成了一种共识,并且在这基础上达到美学理想中真物同化的意义。

视象再塑造的意义还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文化、宗教等情感内涵所赋予的视象意义,这一点几乎贯穿于艺术发展的始终,本文不再赘述。

现在的雕塑的形式已经越来越开放,人们的视觉感官随着这波浪潮体验了更多新奇。光造型以及雕塑形态已经不能从表象上来平衡人们的视觉心理了,两者进行一系列的重构之后,它所作用的知觉形态已包罗了人类视觉经验的变迁历史。现代的视觉理念与传统形态的双重作用下,人们对其呈现出的视象有了革命性的反馈与解读。人们不断地把这种解读方式引入到新的视觉范畴中,为的是在一种多元的、富有视觉化的审美过程中,重新架构视觉作用力的审美力量,从而使得光造型下的雕塑视象更丰富多样,更富有创意。

注:本文根据作者的本科毕业论文《光造型下的雕塑视象》摘编。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宗白华.宗白华讲稿.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吴光耀.西方演剧史论稿》(下篇).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6]金长烈等.舞台灯光.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邓乐.开放的雕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光束雕塑材质
2维Airy光束阵列强度的调控技术研究
激光技术(2024年1期)2024-04-03 12:09:02
巨型雕塑
诡异的UFO光束
奥秘(2021年3期)2021-04-12 15:10:26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好孩子画报(2019年3期)2019-04-28 12:07:52
衣服材质大揭秘
激光共焦显微光束的偏转扫描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17:50
针织衫之材质对比战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17:14
10KV配变绕组材质鉴别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