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新洁 李晓杰 杜 镭
为探讨阻断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发展的有效中药方剂,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拟订参芪柔肝饮组方。本研究以鳖甲软肝片为对照,进行参芪柔肝饮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共观察72例,均为2007年9月-2009年9月青岛市传染病医院中医科门诊或住院病例,按文献[1]标准确诊为肝纤维化。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24~46岁,平均(35.58±10.90)岁;病程7~12年,平均(9.55±2.31)年。对照组36例,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5~47岁,平均(35.83±11.17)岁;病程8~12年,平均(10.27±1.99)年。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予保肝、降酶、支持等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参芪柔肝饮,水煎服,每日1剂。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鳖甲软肝片,每次4片,每日3次。两组均未使用抗病毒及免疫调节药物,疗程均为6个月。
1.3 观察方法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检测患者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和上腹部B超。
1.4 疗效标准 (1)综合疗效标准:按文献[2,3]内容拟订。显效: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4项中治疗前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治疗后检测值水平下降≥60%;肝功能指标(ALT、AST)基本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下降≥70%;肝脾B超检查积分较治疗前减少≥4分。有效:HA、LN、PCⅢ、Ⅳ-C 4项中治疗前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治疗后检测值水平下降≥40%;肝功能指标(ALT、AST)下降幅度在50%以上而未完全正常;症状、体征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肝脾B超检查积分较治疗前减少≥2分。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病情恶化者。(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按文献[4]内容制订。疗效指数(n)=(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100%。证候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标准执行。显效:症状显著改善,疗效指数 n≥70%。有效:症状明显改善,或疗效指数 n≥3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3)B超疗效判定标准:B超评分标准按文献[6]有关要求评定。显效:总分下降≥4分。有效:总分下降≥2分。无效:总分上升或不变。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5统计。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 χ2检验、t检验和 Ridit分析。
2.1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2。结果示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相近(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见表3。结果示两组治疗后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0.01 );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 <0.05)。
表1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n(%)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n(%)
2.4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3。结果示两组经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ST均下降,治疗组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肝功能指标比较 (±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肝功能指标比较 (±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别治疗组(n=36)对照组(n=36)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HA(μg/mL)253.85±167.62 163.45±112.18*△263.31±175.32 217.83±127.21 LN(μg/mL)177.25±99.24 145.50±59.86*△188.85±95.43 142.38±62.14*PCⅢ(μg/mL)172.13±77.18 137.66±50.75*△165.37±73.25 132.83±48.24*Ⅳ-C(μg/mL)92.51±41.60 74.68±19.35*△96.32±43.72 85.42±20.19*ALT(U/L)166.85±149.05 48.42±32.05**△175.61±142.76 77.17±59.31**AST(U/L)147.70±124.10 47.08±29.48**△148.30±123.29 74.03±66.92**
2.5 两组B超疗效比较 见表4。结果示两组疗效相近(P > 0.05)。
表4 两组B超疗效比较 n(%)
肝纤维化在进入肝硬化之前尚有逆转至正常的可能,因此阻止或减慢肝纤维化的发生对改善肝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医对肝纤维化的治疗尚缺乏理想药物和方法。我们认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机虽有湿热毒邪结于体内之标实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机体正气不足、气滞血瘀、瘀血阻络、聚于胁下,所以患者在向肝纤维化、肝硬化发展过程中,往往表现为正虚邪恋、缠绵难愈,且正气亏损、瘀血内结之象尤为突出。总之,肝纤维化是由于湿热之邪未清,伤及脏腑气血,继而邪扰血分、正气亏损、瘀血凝滞肝脉,故欲阻断其向肝硬化发展,多从补益正气、理气活血佐以清热利湿入手。
参芪柔肝饮由三七参、黄芪、叶下珠、冬虫夏草、红花、香附、当归、柴胡、鸡血藤组成,具有疏肝化瘀、清热利湿功效。方中黄芪补脾肺之气,且为补肝助用之要药;三七参入心、肝二经,活血化瘀,二药合用共为君药;辅以叶下珠清热解毒利湿,虫草益肾壮阳,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香附、柴胡疏肝理气,引导诸药,顾护肝体,畅达肝用,以为使药。诸药配伍,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标本兼顾,益气补血而不滋腻碍脾,化瘀通络而不温燥动血。共奏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消瘀散结之功效,可用于抗肝纤维化、阻止肝硬化形成。
参芪柔肝饮组方中选用的多数药物经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黄芪可明显减少总胶原及Ⅰ、Ⅲ、Ⅳ型胶原在大鼠肝脏的病理性沉积,使胶原蛋白含量下降,对肝纤维化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7]。叶下珠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平肝潜阳之功效,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痢疾、肠炎以及无名肿毒等[8];其含有黄酮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抗乙肝病毒、保护肝细胞、抗肝纤维化等多种药理作用[9]。三七可显著降低血清ALT、球蛋白,升高白蛋白,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细胞浸润,保护肝细胞,抑制肝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抑制肝脏胶原纤维合成与沉积,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10]。
本研究表明,参芪柔肝饮具有良好抗肝脏纤维化作用,能够有效减轻肝炎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降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临床使用安全,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 药品评价,2007,4(4):260 ~264.
[2]张育轩,危北海.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37~238.
[3]中华肝脏病学会肝纤维化学组.肝纤维化诊断及疗效评估共识[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10(5):327 ~328.
[4]翁维良.中药临床药理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96.
[6]陈煜,王宝恩,贾继东,等.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无创性评估[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6):354~356.
[7]马红,王宝恩,陈翌阳,等.黄芪对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7,7(1):32.
[8]周世文,徐传福.苦味叶下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现状[J]. 中国药学杂志,1993,28(10):589.
[9]元四辉.叶下珠的化学药理与临床研究概况[J].中药材,1997,20(6):316.
[10]张荣华,周子成,洪多伦,等.三七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22(4):307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