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的大雨裹夹着隆隆的雷声让这个早早立春的江南初春终日浸泡在茫茫的雨雾中。就连柳条上刚刚抽芽的新绿也被这一片片白汽所掩藏。那被雨水洗刷过的红梅竟如女儿家脸上被泪水染脏的胭脂般,星星点点,早没了明艳动人之气。目之所及,竟没有一点能让人心情为之一振的色彩。于是心也如被大雨淋湿了一般,变得暗淡与阴沉起来。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是时机的时机,不期然中,潮湿的心却做了一次如久违阳光般的邂逅。
见西塘,已不是初识。乌蓬小船、瓦屋倒影、古桥圆弧、砖石瓦当、板木红栏、黄豆笋干……一幕幕熟识的旧物却仍旧给人带来隔世的迷茫,悠悠远远的,仿佛打开了尘封许久的记忆。
许是因为大雨,游人稀少,没有喧闹拥挤,和填满视野的身影。我们可以尽情地游走,一柄雨伞、一双雨鞋就足以让我在倾盆的大雨中,踏着青石板上清澈流动的天水,激打着水花,肆意而行。虽没了江南细雨中撑着油纸伞迤迤而行的婀娜,却能让我在忘形中真正感受着“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和现代的人”。仿佛这会儿的西塘,这会儿的桥、水、长廊,都是为我们而在这执着矗立千载。
“鸳瓦粼粼、粉墙片片”的古居以及明净高大的马头墙,在小桥绿水环绕之中透出一份古雅。古镇的布局依水而建,街道、商肆、家舍都因水而生。灵秀的水,绝妙地将桥、街、宅园点缀成景。镇上的街道和河并行,桥路相接,通幽有径。到了这里,你就会明白“绿意红情,春风夜月;小桥流水,琴韵书声”的古意是怎样逼真而动人的存在了。西塘有一百零四座桥,桥水相映,各不相同。站在河边回廊上,桥洞与水中倒影连成圆环,一叶乌蓬从环中飘过,仿佛是从那春秋而来,却又不知它要去向何方?而那卧龙桥上悄然而过的不正是那个“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吴越女子?她那娴静而秀美的影子,仿佛依然荡漾在胥塘河的波光滟影里?
来到烟雨长廊,你才会真正体会到雨中西塘的精妙之处。收了伞,漫步在长廊内,听雨、赏雨、观雨,只有潮润的感觉,并无淋雨的凄楚。西塘的长廊,据说有1300多米。沿河而搭,对面是西街人家的后墙,开了门,修着伸入水的台阶,洗衣、淘米、行舟……关于长廊的由来,有“为郎而盖”和“行善而搭”两个版本,但不管是哪一种,却都为后世的我们带来了福泽。江南多雨,长廊连接在一起,正是避免了雨季的不便。商铺照例在门口支起小摊,下棋、喝茶的依旧在河边闲坐。与天气无关,一切活动随心所欲。
从不足一米的石皮弄穿过,已无法撑伞挡雨。索性淋漓在这古镇的血脉之中,深入到它的肌体中去,去触摸古镇肌肤的微颤,感受古镇的温度。芡实糕店的老妇正在不停地擦拭着飘进货台的雨滴、布衣店的老板正在拥懒地逗着小狗、煤球炉上的烘青豆正冒着热汽……生活的古镇就这样活脱脱地与我亲密相触,在这样的碰触中,我的心终于可以沉静下来。
倦了、累了,在烟雨长廊中找两把竹椅随意坐下,暖上一壶善酿老酒,呷上一口,让暖流在冰凉的周身流动起来。眼尽处连绵的雨帘隔着粉墙黛瓦的江南水墨,已不见岸边咿呀的二胡声,惟有那一线清流在缓释着水乡千年的沉淀、绵亘着古镇淳朴的风情、横卧着江南不变的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