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滨
(作者为浙江省农都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表征。上世纪3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应用动力机械、化肥和工业技术装备,获得了农业增产的奇迹,但同时也带来了土壤退化、地下水污染、农业生态恶化、病虫害暴发等一系列负面效应。世界各国的农业专家和学者们由此开始重新审视现代农业的内涵与发展路径。此后,真正意义的现代农业通常被要求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变得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现代化农业设施可调节光、热、水、气、矿质营养等要素,形成高效生产
——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农业发展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农业类型:
有机农业。《齐民要术》中提出的“谷田必须岁易”是中国有机农业的典范,其总结了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的理论和技术。在国外,1924年德国首先提倡农作物有机栽培法,希望以耕作技术来取代化学物的使用。随后,英国农学家霍华德正式提出有机农业的概念,主张只依靠农业生态系统本身,通过实施间作套种和轮作复种,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其含义是不破坏环境,维护地力使其不衰退,生产健康美味的食品。
生态农业。美国密苏里大学土壤学家W.Albrcche于1970年提出了生态农业概念,后又经 Merrill和N.Worthington等发展并充实。其内涵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主张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化学合成产品,施用有机肥或长效肥,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更强调建立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
自然农业。这是日本农学家田茂吉在1935年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宗旨创立的,倡导“农医同源”、“物土不二”的理念,强调人类应更多地与自然合作而不是对抗,以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在具体做法上,用秸杆、人畜粪尿、绿肥等有机肥陪肥土壤,采用天敌、天然物质和物理、机械等方法防治病虫害,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品质。
生物动力农业。由澳大利亚科学家RuderSteiner于1924年首先提出,认为土壤是人类健康之本,必须保持其平衡。人类、地球、宇宙原本是一体的,必须借助三者的力量来维护和滋养土壤,生产出健康的农产品。
——注重生态、经济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农业类型:
可持续农业。1981年美国农业科学家莱斯特·布朗最早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观”,但直到1991年世界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登博茨宣言》,才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其内涵强调不能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益作为换取当今发展的代价,要求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它强调产量持续性、经济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具体内容包括: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高新科技的结合,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生产类型的农业经济结构,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文明化和城乡一体化。
设施农业。它是指利用人工建造的农业设施,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产品的贮藏保鲜等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以期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畜产品的农业形式。现代化农业设施可调节光、热、水、气、矿质营养等生物要素,能把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克服传统农业的限制因素,加强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形成高效生产。设施农业为我国农民致富和城市的“菜篮子”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政策。现代农业较发达的国家一般均有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的政策指导。如荷兰政府制定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和公平交易制度,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形成了“生产者+拍卖场+批发商+零售+消费者”的统一体。其中,拍卖场具有合作社性质,成为生产者与市场联结的纽带,其成员为生产者,成员的所有农产品都通过拍卖场销售,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直接挂钩。拍卖场还提供储存、冷藏、标准化包装及运输等服务,按标准核定产品类型、质量等级、竞拍价格,并为买卖双方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等。这种产销结合方式有效地降低了销售成本与交易费用。
——立足生态农业的技术政策。目前,国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是积极运用现代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如巴西政府特别重视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其农业部下属的农牧业研究公司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农业科研机构之一,该研究公司已向社会推出农业科研成果1万多项。
美国政府依靠现代新技术,建立高科技含量、高产出和高商品率的农业体系,形成了涉及生物学、遗传学、气象学、生态学、经济学等诸多科学并兼顾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部门和多个行业的系统化现代产业综合体。
——促进合作社和中介组织的产业化经营政策。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均重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巴西于1969年成立了全国农业合作总社,1988年宪法明确了合作社的法律地位。20世纪90年代初,巴西已发展了4000多个合作社,分别为供销合作社、渔业合作社和农村电气化合作社等。
荷兰农业合作社的立法则较完善,形成了较完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形式有采购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销售合作社、服务合作社。农民通过合作社订购种子、肥料、饲料、贷款、拍卖农产品,以及享受其它服务。
2005年1月1日,我国第一部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从2006年开始,浙江就在全省各地探索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旨在进一步加强全省合作社间资本、劳务、技术、品牌和营销的联合,带领会员共同发展生产、开拓市场。截至2009年6月底,浙江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628家,社员60.3万人,带动农户370.4万户,合作社已成为发展浙江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全国范围内,截至2009年3月底,我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7.8万多个,实有成员总数近2500万人,其中依法登记并领取法人营业执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3.91万个。
——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政策。荷兰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农业资源配置和结构组合。20世纪50年代以来,荷兰大幅度削减了自己缺乏优势的土地密集型农业(如谷物类大田作物),从而降低了谷物的自给率。同时,大力发展条件较好的畜牧和园艺产业,畜牧业结构份额超过了55%,园艺业结构份额为35%,大田作物所占份额只有10%,而谷物所占份额不到1%。此外,荷兰大多数农业企业都采用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如奶牛和肉牛、肉猪和母猪、蛋鸡都由不同的农场饲养。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配置统筹协调是以色列发展现代农业成功的战略性举措。以色列发展农业非常重视维护生态平衡、生物链自然连接,有计划地开发荒地、坡地和沼泽、滩涂,以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增加植被,绿化沙漠,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等,改善土质土层结构;通过“三污”回收与治理,以改善环境质量。目前,以色列已基本形成了粮食和经济作物、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以上的叙述表明,现代农业的内涵演进与各国发展农业的政策选择,事实上是相对应的。那么,我国当下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也应当顺应世界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将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低碳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形式。通过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才能得以建立并逐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