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艺术创作中的“心象”

2010-05-19 09:39:04王会文
文学与艺术 2010年2期
关键词:心象艺术创作心灵

【摘要】注重心灵的积蓄和修养,研究探讨人生至理,追求人生的大智慧,不断升华思想情操,从“心灵”“心象”中寻求悟变之理,只有心灵得以改变艺术才能真正改变。

【关键词】艺术创作;心象;心灵

《系辞传》中说:《易》者象也,象者像也。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易》者卦也,写万物之形象,故《易》者象也。象者像也,谓卦为万物象者,法像万物,犹若乾卦之象法像于天也。可以看出,“象”即“形”、“像”、“器”,只是更“虚”。“象”的作用是尽“意”,而“意”则是“心”之“言”。

纵观中外艺术史,一部优秀的艺术品,不管是绘画、雕塑,还是工艺美术,作者都是先有了“心象”后再付诸具体操作,艺术史上才诞生了一件件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老子“大象无形”的思想,是中国艺术审美思想的核心理念。此后“象”因“无形”而“忘形”,也就成了中国画艺术体系中最主要的审美方法之一。

“心象”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目标,也就是中国艺术理论中最大的一个审美概念。它是一种发自心灵,来自魂魄的艺术观照,是审美主体心胸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移情”与“神思”。也就是说,自然山水被“人化”与“主体化”;另一方面,人也被“对象化”。“心象”即是心化的对象:此时,我与物,主与客完全融为一体;此时已分不清是“庄周梦蝶”还是“梦蝶庄周”,进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心象”是艺术家历经沧海后的灵光涌现。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师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就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超凡境地,从而凸现出八大“无我”“无时空”的独特“心象”,而这一切,都突显在山水画的笔墨中。

中外的大师给我们的启示如出一辙,梵高在书信中说道:“我之所以在绘画时能轻松自如地把我想要画的对象表现在画布上,是因为在作画之前,我已经在头脑中把握了画面~~~~谁主宰了心灵中的线条和色彩,谁就能在画布上创造奇迹。”很多艺术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和目标,既在专业的领域里探索艺术的真实,也在个人存在的意义上体会艺术与自我的同一。很多艺术作品需要清风佛面的细细品味,它们多有的是艺术的内在意趣的抒发,无论笔意纵横,还是疏密张弛,皆有法度气象,内敛外放。它们有达观的景象,也有流畅的书写,更有恣意挥毫的自由。由此,可知这些艺术家的心态旨在积极实现艺术的想象和艺术的自由,这些作品正突出地显示了他们创造自我的艺术世界的姿态。这一点弥足珍贵,也是让艺术越加充实而丰美的实践。

由于“心象”是动手前形成于心里的图像状态,故而它是用来驾驭美术作品本身的。苏轼说文同画竹是“胸有成竹”,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文同画竹之前,心中已经有了画中竹子的形象,那么画起竹来自然是笔到意到,得心应手。

对于“心象”的形成,我把它简单归纳为一般情况下形成和特殊情况下形成两种方式。一般情况下,我们创作美术作品第一步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并认识和感觉,第二步是对作品本身的构思,这种构思是人为的,有目的的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它是根据我们需要表现的目的和效果对具体形象(包括构图、形态特征、色彩组织和肌理效果等等)和技术材料的思考的过程,第三步是对作品的具体制作过程。在第二步中,当我们对作品的构思达到成熟时就会在头脑中呈现“心象”,这是一般情况下形成的“心象”。如果作者的构思还不成熟,那就不会有明显的“心象”显现于脑海。要创作一件满意的作品,就多需认真的构想和思考,直到心目中有个显明的“心象”再动手。

有时“心象”的形成也并非如上说的经过精确构思。这类形成“心象”的情况归功于灵感的产生。罗丹在创作《巴尔扎克》像时,尽管他认真读过巴尔扎克的作品,但当他了解到巴尔扎克喜欢在夜间写作时,便立刻获得巴尔扎克在夜间写作间隙的状态形象。灵感对于艺术家是相当重要的,有时我们会因为观看画册或读别人的作品而突然受到启发而获得“心象”,有时因为看见某些污迹斑点突发联想而形成“心象”。突现的“心象”不只在白天出现,有时也会在梦境中“看”到一件精美的雕塑或一幅美丽的图画……

“心象”反映着作者对事物的特殊洞见力。“心象”与物象很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心象”是经过美术创作者主观的情感投入,结合审美经验,创作技术等构想出来的艺术图象,它自然带有作者本人的个性因素和个人的独特观念。由于个性情感及相关理念的不同,使得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表现的方式、角度就有区别,对事物的本质意义及生命内涵的洞见就有异样。凡高眼中的教堂、路、树及花草等都是具有生命的、火一般灵动的东西。在构成“心象”时,我们通常要顾及到表现技术及用来表现的材料特点。罗丹的雕塑作品《沉思》,只凿出了一个女性头部,其颈部和双肩都是一块未加工多少的粗糙石料,她的下颌紧紧抵在下面的方石块上,这就是罗丹根据石头形状所构想的。

“心象”遵循着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规律呈现。这是根据我们构思的程序所决定的。对一件作品的构思先要有一个“整体”的面貌,然后对组成这个“整体”的关键性“局部”进行“明确化”,当对局部的构想呈现“心象”时,可用速写、草图等记录来帮助记忆,最后又汇集到“整体”上来。另外,用“心象”来驾驭对作品具体制作时,不能排除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偶然情况,因为每个人的技术经验都是有限的,一幅成功的作品中通常包含一定的必然因素和一定偶然因素,偶然的情况不是我们能事先预见的,否则就不叫偶然,但只要我们构思趋于成熟,那我们就把握了大的“必然”,至于小的“偶然”因素是破坏不了大的必然格局的。

把握好构思的成熟也就等于把握了“心象”的形成,“心象”的形成可以是我们创作一件美术作品的关键。在中国画论中向来提倡意在笔先、胸有成竹。有些缺乏经验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只凭一时冲动,在构思还不成熟时就匆忙动手,结果在对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毛病,以致于改动太多而感觉不如意,最终导致流产。达芬奇说:“一个画家如果让笔墨活动走在思想活动的前面,那么他必然是一个很不高明的画家”。“心象”的呈现,目的是指导我们具体制作美术作品本身的,不管是在绘画、雕塑、还是工艺美术中,我们可以学会用“心象”来驾驭作品本身。“心象”的呈现使我们在完成美术作品本身时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参考依据。多注重“心象”的形成,能充分锻炼我们的想象能力(即空间思维和形象思维),“心象”其实就是对作品效果的预见,满意与否,在心目中也可以作修改和调整,故而注重“心象”形成能使我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水平得到提高。

作者简介:

王会文(1970--),男,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艺

猜你喜欢
心象艺术创作心灵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6:34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海峡姐妹(2020年4期)2020-05-30 13:00:18
论意思、意义与意象
江汉论坛(2020年3期)2020-05-19 15:15:05
舞台表演中演员的“心象”分析
参花(下)(2019年9期)2019-10-09 13:41:22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2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6
丰富艺术创作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4
唤醒心灵
读者(2017年8期)2017-03-29 08:45:29
论心象与现代水墨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