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仕健,段晓玲
(武汉大学 图书馆,武汉 430079)
武汉大学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国家重点大学,发展至今已成为拥有11大学科门类的国家知名学府,学科分布广泛,涉及文、理、工、医等多个领域。学校拥有9个重点优势学科,经教育部授权的研究生院设有162个博士学位,在2005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中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排名第7位。[1]
服务于如此众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如何科学地构建文献资源,合理制定各专业文献的年度预算和文献收集标准,以达到重点保障,触点广泛的功能,是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除了建立馆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外,还须采用严密科学的辅助分析方法来指导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本文介绍的引文分析法就是可实现此目的的一种直观、准确、定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为了确保文献资源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我馆建立了由主管馆长、学科工作组和文献采访部门构成的完整的馆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每个分馆设有一个学科工作组,工作组成员作为各学部的一线工作人员,要求全面了解和掌握所负责学科的教学科研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熟悉该学科的文献资源分布概况,组织和联系院系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圈选文献,负责本学部文献报订,并参与推荐、选定对口学科的文献。
在完善上述藏书建设专业人员组织工作的基础上,如何使我们的文献收集工作更加优化,有一个准确的、科学的指导方法是各学部工作组成员始终在探讨的核心问题。为了探索一套科学可行的辅助分析方法,为工作组成员选取文献资源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我们展开了对本校重点学科、重要读者群的文献需求调查,并对不同学科文献需求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其异同性,为合理地进行馆藏资源配置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在众多的文献需求调查方法中,引文分析方法是一种科学、直观而可靠的定量分析方法。[2]因为文献的被引是读者阅读了该文献并从中获得帮助的重要标志,而且引文分析的研究方法简单,数据的获取更迅速、经济而准确。[3]
引文分析的数据可取自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著、书目和索引等文献中的引文。作为高校文献需求的调查,该校教师的出版物和学生的学位论文的引文分析最能反映本地文献的需求特点。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读者群,其出版物引文来源也反映较高层面的文献需求范畴,但教师的出版物比较分散,收集的难度大,发表在期刊论文中的引文数量少。而本校博士生是在他们的导师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的,博士论文的引文既可反映学生的文献需求,也间接代表了指导老师的文献需求状况,加之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高,引文数量多,所以作者选择了博士论文的引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取样对象源于2005年中国研究生报告中武汉大学的9个重点优势学科,同时兼顾到文、理、工、医4大学科门类,最后选出图书馆学、生物学、测绘科学和口腔医学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作为本文的取样对象,4个被选专业中有3个全国学科排名第一。因此,取样既综合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性,又揭示了重点学科的文献需求状况,使研究对象全面地反映了不同学科重要读者群的文献需求特征,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通过图书馆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搜索了这4个专业在2005年中所提交的博士论文,结果显示:该年4个专业共提交博士论文144篇,其中图书馆学21篇、生物学53篇、摄影测量与遥感30篇、口腔医学40篇。为了使取样大到足以提供准确的和具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且又小到使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能顺利地完成,同时均衡各学科的论文数量,以便分析与比较,我们在每个学科的同期博士论文中随机挑选了14篇共计56篇博士学位论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选定取样对象后,复印文中所有引文,并分别按不同学科进行统计、汇总、综合制表。4个学科56篇论文共包含引文总数10222条,表1是引文数量的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各学科博士论文的平均引文数为182.54条,其中生物学的平均引文数最高,为217.86条,这表明生物科学的研究对文献的依赖性高于其他学科。在馆藏文献资源配置时应考虑这一特性,给予一定倾斜。在我们过去的研究中,2004年测绘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平均引文数只有30条,[4]而本次抽样中测绘学(摄影测量与遥感) 博士生论文引文平均数为166.57条,显然博士生的文献需求量与硕士阶段相比,差异非常大。图书馆在经费分配上,应该对设有博士点的学科给予较大的空间,并为博士生提供更多的特殊性服务(如:增加博士生每次外借图书的数量、提供文献传递优惠服务和专题资料收集服务等)。
表1 博士论文引文数量分布表
表2列出了博士论文引用文献类型的频率,可以看出生物学和口腔医学对期刊的使用频率(分别是91%和94%)比其他两个专业(分别为50%和57%)要高得多,这个差异对学科工作组成员及其采访人员是一个重要参考。综合评价4个专业的引文,期刊均是引用频率最高的文献类型,这与期刊文献出版周期短、内容新颖、文献获取方便等特征是分不开的。这个调查结论与国际上的类似研究数据非常相似。[5,6]
除图书馆学专业外,专著是其他3个专业的第二多引用文献类型。而生物学和口腔医学对专著文献的引用要比其他两个专业少得多。图书馆可以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考虑这一分析结论,适当减少这两个学科的专著文献配置,以减缓图书馆的经费压力,学科工作组对此可展开进一步的调研。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是在图书馆学专业中,互联网是第二位重要的引用资源。这表明该专业作为信息收集、分析和支持的研究学科,其信息资源更多的是活跃在网上,博士研究生更偏爱这一新型的文献资源。此外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国际会议在该专业信息领域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其研究生比其他专业更偏爱会议文献,这也是指导文献采访人员进行馆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针。
表2 引用文献类型分布表
由于期刊是引用最多的文献品种,因此我们提取被引期刊数据对语言分布、离散性水平和年代分布作了更深一步的分析。其分析结果可对本馆期刊订购及管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被引期刊的语言分布状况分析显示:博士研究生基本仅使用两种语言的期刊(即中文和英文)。但4个学科中这两种语言的使用率却有极大的差别,作为人文科学的图书馆学引用最多的是中文期刊,引用率为74%,这与国际上类似研究的结果相同。如:Kellseyand Knievel曾经报道:美国人文科学学者引用的文献78.6%是英文(本国的母语),21.3%是外文。[7]但生物学和口腔医学领域里,引用中文期刊的比例很小,分别只有10%和7%,而英文期刊的被引率则很高,分别达89%和92%。换句话说,生物学和口腔医学的博士研究生的专业信息资源更多来自于国际期刊品种。这个结果显示了现代科研的特点。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平台正在完善,各学科的研究者日益从国际尖端研究成果中获益。而英文作为一种国际语言被使用于大多数重要的国际期刊。而对于文科研究者来说,多受本国文化的影响较深,他们的研究资源更多地取自于母语文献。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博士论文中对中英文期刊的引用几乎对等,分别为47.8%和51%,这与国际上类似研究有较大的差别。例如在1991年,Rosalind Walcott收集了美国大学1981—1985年间所提交的地球物理科学的500篇博士论文的引文,分析结果显示:地质学英文引文占总数的96.6%。[8]
另外我们还发现,4个学科对中英文以外其他语种(如日文、德文、法文)的期刊使用非常少,甚至完全不使用,因此图书馆在文献资源的语种配置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尤其是那些价格昂贵、利用率低的小语种期刊,应该作为重点削减对象。
表3 引用期刊刊名分布表
表4 引用期刊的年代分布表
表3为被引期刊的刊名分布表,它反映出不同学科博士生对期刊需求量的分布状况,即为被引期刊的离散性水平。表中分别列出了覆盖杂志引文20%,40%,60%,80%和100%的期刊种数,图书馆学有153种(或者说占总数42.5%)的杂志覆盖了80%的杂志引文,被引杂志总共有360种。在生物学中27.8%的150种杂志覆盖了80%的引文,总共有539种杂志被引用。在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中,占总数38.9%的139种期刊覆盖了80%的总引文数,总共有357种期刊被引用。口腔医学中以119种(26.9%)的期刊就能覆盖80%的总引文,被引的总期刊数为443种。由此我们得出图书馆学和摄影测量与遥感科学的引用期刊离散性非常相似,而生物学和口腔医学则非常相似,且更接近传统的离散性理论(20%的期刊满足80%需求的分布率)。
表4显示的是4个学科所有被引杂志的年代分布状况。本文以年份0表示引用当年的期刊论文,年份0—2表示引用近两年发表的论文,年份3—5表示引用前3—5年的论文,以此类推。从表中可看出图书馆专业引用最多的年份是0—2,即有42%的期刊引文在近两年发表的论文中,而其他3个学科引用最多的期刊都是前3—5年出版的(分别占总杂志引文的30%,35%和26%)。由此看出信息科学的发展速度快,新近期刊支持着图书馆专业研究生的需要,而其他3个学科的科研发展由于其学科特点,呈现一种稳步向前的趋势,因此,近3—5年的期刊仍然具有较高的资源价值。但总体来说,我们的研究与2005年Burright的研究有较大差别,他发现神经系统科学家们更趋向于引用10年左右的杂志论文,该学科70%的杂志引文是近15年的杂志。[9]与国际上的研究相比,武汉大学研究生对新生信息更为敏感。
被引期刊的年代分布分析数据对于图书馆期刊的上架周期、借阅、剔除等期刊管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如:将利用率较高的期刊保留在阅览室,而对利用率极低的期刊可存放于三线书库,以节省宝贵的阅览空间。
以上是我校4个有代表性优势学科的部分博士学位论文引文的全部数据与分析,从上述“引文数量分布”,“文献类型分布”,“期刊语种分布”,“期刊品种分布”和“期刊年代分布”等5个角度作的取样分析,所得数据揭示了本校博士生的文献利用情况,并用于指导图书馆藏书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本次分析研究作为第一步的探讨,虽然取样没有涵盖武汉大学的全部学科,但作者希望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并为多学科背景下的综合性武大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建设提供一些重要的定量分析数据。也希望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果为其他馆的类似研究所借鉴。
[1]邱均平.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5—2006[M].北京: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06:7-8.
[2] Stephen EWoberley.Journal rankingsfromcitationstudies:a comparison of national and local data from social work [J].Library Quarterly,1982,52 (4):348-359.
[3] Margaret J Sylvia.Citation analysis as an unobtrusive method for journal collection evaluationusingpsychology studentresearch bibliographies[J].Collection Building,1998,17 (1):20-28.
[4] Shi-Jian Gao.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into citing behaveour of geomatics postgraduate students at Wuhan University,China,1988—2004: implications for collec tiondevelopment[J].Library Collections Acquisitions&Technical Services,2007,31 (1):42-57.
[5] Julie MHurd,etc.Implications for library collections and services[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1999(60):31-43.
[6] Lois Buttlar.Informationsourcesinlibraryand information sciencedoctoral research[J].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999,21(2):227-245.
[7] Charlene Kellsey,Jennifer EKnievel. Global English in the humanities?a longitudinal citation study of foreign-languageusebyhumanitiesscholars[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2004,62 (3):194-204.
[8]Rosalind Walcott.Local citation studies——ashortcut tolocal knowledge[J].Science&Technology Libraries,1994,14(3):1-14.
[9] Burright,etc.Understandinginformationuseinamulti disciplinary field:a local citation analysis of neuroscie ice research [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2005,66(3):19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