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礼泉,张红明
(湖南大学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2)
守护家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本土化
柳礼泉1,张红明2
(湖南大学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2)
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本土化在文化发展中的缺失,与我们忽视历史的经验迷失本土化、理不清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失落本土化、盲目提出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与世界接轨”虚无本土化有关。以守护家园的文化立场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本土化问题,必须弄清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在全球化视域中生成本土化,扬弃地传承中国文化传统,增强并培育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文化自信。
文化软实力;建设;本土化;家园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使本土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然而事实却是,尽管全球资本主义试图压制、吸收和同化本土文化,它却同时增强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刺激了本土文化的勃兴。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建设一定要依托本土文化,积极促进本土文化在这个世界的流动,从而使它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演进。
(一)一个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
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没有理由可以超越本土化。因为所谓本土化就是本根依存本土的意思,现代生活中,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的人们因其共同生活和行动,而使用相同的语言、具有相似的情感、信奉相同的价值观、积累了共同的经验,本土化就是这些具有相同生活方式的人坚信自己的生存方式,维护他们的文化,为了共同的利益采取比较一致的行动,以此避免其他文化的威胁,保持本土文化的存在方式。本土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为现代国家提供了内在的凝聚力,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然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本土化真正成了问题。由于忽视或缺失了对它的关注,我们的文化发展遭遇到了双向两难困境:我们以从上到下的严格制度化形式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然而试图建设的却恰恰是这些制度化东西。出现这样的困境,是否正是由于我们的建设缺失了本土化关注呢?我们在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时候借鉴了许多外国的理论,虽然没有人说得清它们是否是本土文化,但谁都知道它们与我们的本土文化相去甚远。这些理论张扬着生活体验的、动态生成的、自主建构的文化发展主张,也否定着我们传统的文化建设理论。该如何面对这些理论?是采用其张扬的主张还是其否定的主张对待它们?如果是前者,首先就该扬弃地批判借鉴这些理论,深入地体验文化软实力建设现实中的具体、生动的生活,自主建构并且动态生成适合我们文化发展的新理论,指导我们的新实践。不幸的是,这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我们偏偏在以否定的主张对待它们。这仿佛是在编织一种悖论意味的事实:人们倡导自主建构却只懂得在他主之下重建重构。这样的悖论,是否还是由于文化软实力建设缺失了本土化关注呢?缺乏本土化关注,不等于就超越了本土化。我们试图以颠覆性的全新理念超越本土化,但这种试图所凭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方法论却可能还是本土化的。本土化不仅是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可能还是一个必须扬弃地批判继承的问题。
(二)一个迫切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本土化,是指文化建设过程中守护本土的文化选择倾向,或者说就是种文化态度,它具有普适性。比如,在这几年的文化繁荣中,时常听到人们呼唤精神家园的声音,然而细细辨析却发现,人们呼唤的总是别人的精神家园。那么,还要不要养护我们自己的文化,守护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呢?再比如,在当前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文化发展空前繁荣,但这种繁荣仿佛只是与发达国家的文化建设理论在争雄,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则像是在局外生存一样。我们像是要把自己的文化先弄成一片废墟,再依着别人家的文化样式重建与重构,如此建构是个什么问题?缘于这样的理解,我们认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既然是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置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于不顾,走重建重构文化的“决裂”式的道路,而是应当致力于复兴中华文化,守护文化的本土化,这是每个中国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给民族的本土文化以准确的定位,对民族本土文化进行继承、弘扬和创新,在积极汲取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民族本土文化的特点和个性,不断地丰富民族本土文化的蕴涵和提升民族本土文化的品位,不断地赋予民族本土文化以新的内容与含义,使民族本土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文化的本土化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只有保持住自己的本土化,才有可能长期与世界其他民族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本土化在文化发展中的缺失,与我们忽视历史的经验迷失本土化、理不清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失落本土化、 盲目提出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与世界接轨”虚无本土化有关。
(一)迷失本土化——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注意
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本土化缺失,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自近现代以来的生存境遇中,这种境遇是与西方霸权文化的征服、我们自己对自己文化的误解和扭曲相联系的。在近代史时期,我们的本土化道路是由于被动的无奈与无助而迷失了或者被压抑了,而在历经了否定之否定的文化变迁的当代,它却是由于主动的自卑或崇洋迷失了。我们在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中没能处理好文化导向问题,就近乎草率地借鉴或移植了已经步入现代工业文明的或正趋向后工业文明的发达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经验,于是才造成了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所谓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问题。人们没有想到落差问题的背后还有文化差异问题。建设文化软实力与继承传统文化是直接统一的。世界上任何民族和国家,其文化软实力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与其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成长过程是一致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构成该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积淀。因此,建设文化软实力,必须以继承传统文化优秀成果为基础。
(二)失落本土化——继承与借鉴的关系要澄清
我们常说的继承与借鉴,其实并不容易梳理得很清楚,处理不好很可能导致因循守旧或者本土化失落。所谓民族的和本土的东西,是内生的、传承延续的,所以要继承。而其他民族的和非本土的东西,是外生的、不存在传承延续问题的,所以只能借鉴。显然这里最突出的问题是借鉴。那么,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借鉴就是指借人之鉴照照自己的实际,然后从这个实际出发,在本根本土的基础上改造自己。就文化软实力建设来说,借鉴当然可以是借发达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精华之鉴,而借鉴的用法是比照,比照的目的是对自己本根本土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经验进行改造和创新。如果失落甚至虚无了本土化,我们依托什么或者在何种意义上谈文化软实力建设呢?然而失落本土化的错位借鉴却正在发生着,它直接造成了当今某些文化软实力建设理论研究的误区。中国学者撇开有着切身体验和感悟的活生生的中国文化,从西方问题中推演、生产出中国式的文化建设问题,或者是以西方问题来说出中国文化建设经验,缺失的是基于中国实际之上的中国问题。我们盲目崇尚的外国许多文化软实力建设经验其实未必直接适合中国的实际,如果不进行本土化研究基础上的改造,无论讨论得多么深刻,听起来多么雄辩,也终究还是镜花水月。我们在建设文化软实力时,要消除对中国传统文化虚无主义的态度,要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加以改造和提高。
(三)虚无本土化——与世界接轨的提法待商榷
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与世界接轨”是一个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口号,因为世界化或全球化同“与世界接轨”在性质上根本不同:全球化无疑主要是西方正在发生的一种文化转型,同时也是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各种本土化的力量不要因为全球化发端于西方而认识不到它对人类的意义,也不要因为反对西方化因而反对全球化。全球化要求立足本国、以我为主。而“与世界接轨”则是放弃自我,不分青红皂白地与西方文化保持一致。我们认为,文化从来就是国家、民族的根本,任何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都必须传播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为本民族、本国家服务的人才,所以,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民族化、本土化。而民族化、本土化与全球化完全可以统一起来,因为所谓全球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代表着文化转型的方向,它虽然对某些本土文化的存在带来了威胁,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进程。我们反对将文化的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机械地对立起来。在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中,每个民族都需要思索如何才能更好地使自己的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就中国而论,“面对全球化的潮流,我们的对策应首先是顺应它,同时在不损害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利用它来扩大我们的影响,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对话使得中国的文化研究真正与世界接轨”[1]。“与世界接轨”的提法,的确有可能将文化的民族性和本土化导向虚无。但认真分析起来,我们说的全球化也还需要进一步界说,因为即使是科学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理论和经验,也都还有个适合本土的问题。我们在盲目的“与世界接轨”的口号下,正在或已经走了多少虚无本土化的道路呢?别说我们现在没有接轨的条件,即使有了接轨的条件,如果虚无了民族性和本土化,我们只能拿模仿来的外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理论与经验或者用外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理论制造的中国实践跟外国人交流。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让国家综合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就必须要充分发掘自身的文化优势,在拥有丰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好文化软实力。
(一)在文化传承中建设文化软实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其语言文字独具特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文学艺术异彩纷呈,伦理道德深刻完备,科技工艺独具匠心,这些是我国文化发展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深厚基础。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眼睛朝内,不要眼睛朝外。就文化软实力建设而言,如何眼睛朝内而不朝外呢?处理好全球普遍价值认同与民族角色的自我认同这一点至关重要,它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选择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面对全球的思想文化激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千万不能“失语”和“他者化”,千万不能丢掉文化主体性,失去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2]。就此而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应该就是在本土文化传承与延续中进行建设。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想真正弘扬民族的本土文化,就必须扩大视野,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我们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总体性质需要有一个公正的肯定。同时,还要使本民族的基本文化价值理念与文化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在现代性的历程中重新聚合起那些还有价值的因素,实现一种民族本土文化的自我更新。
(二)在全球化视域中生成本土化
我们借鉴外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理论和经验,只是“借”它们的全球化视域,帮助我们自己文化的发展,并不是要把它们异地移植过来,替代或者驾驭我们文化的本土发展。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因此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必须充分尊重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尊重中国的文化发展以及五千年文化传统。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置于世界文化格局之中来考量。民族的本土文化在融入世界文化大潮的过程中,更应注重文化的超越与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文化全球化所导致的竞争加剧,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这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性因素。在全球化的文化竞争中,民族的本土文化建设不能丧失原创,应该尽可能地拥有更多话语权,这样才不至于湮没于世界文明的海洋中。另外,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适合中国的人民,必须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和文化消费出发。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根基。中华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应当自觉肩负起建设文化软实力的历史重任,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本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三)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守护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存在精华与糟粕,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今天,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更加珍爱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光大民族传统文化,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如果我们把自己家园里的文化融会贯通于文化软实力建设,让文化软实力建设左右逢源地寻到本土文化血脉,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岂不就如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以守护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基础。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但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要以它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继承它的优秀内容、优良品质和主导精神,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它,把它塑造成适合当代社会实践要求的当代文化。传统文化这种基础性作用,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理论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保证。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通过自身的发展与改变体现时代特征。我们应该按照我们自己的时代需求来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意义,自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度对话。
(四)增强并培育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文化自信
文化的价值在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即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独特的文化,就缺少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理论要被世界认可并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必须首先让中华民族的生机重新焕发,激发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一个民族一旦有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就能形成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我们始终渴望世界认可我们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潜隐了一种缺乏文化自信的消极情怀。我们常常是觉得自己文化不行,才希望世界关注我们。前述本土化迷失、失落、虚无的种种遭遇,其实也就是缺乏自信和责任意识的文化样态,而这种样态在时下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可谓比比皆是,这无疑是个极现实的问题。建设文化软实力在当下更重要的是建设一种文化心态,在这种文化心态的培育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现实中的文化自信,归根到底就是需要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建树自信,也就是在批判继承中国文化传统、批判借鉴外国的文化建设理论及实践经验、基于当下活生生的中国文化建设实践踏踏实实地推进建设。我们以守护家园来表征文化软实力的本土化,就是要守护千百年传承延续并且不断改造创新的中国文化。而守护需要自信,但自信却不只是守护,它伴随着自尊自豪和为之骄傲,也衍生着自强不息的创生和奋争。拥有文化自信的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相信自己的家园必然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必需的。
[1]王宁,薛晓源.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郭建宁.提高文化软实力与建设共有精神家园[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1):11—14.
责任编辑 吕学文
(E-mail:dalishi_sohu@sohu.com)
G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7-905X(2010)02-0136-03
2010-01-05
湖南大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2009年度课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研究”的成果之一
1.柳礼泉(1954— ),男,湖南衡山人,湖南大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张红明(1982— ),男,山西阳泉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