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路径※

2010-04-05 13:25:39刘涛
党政干部论坛 2010年3期
关键词:凝聚力舆论利益

○刘涛

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路径※

○刘涛

凝聚力是一种内聚力,泛指使人或物聚集到一起的力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聚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各阶级、阶层、集团、群体及个体所具有的力量。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现实社会利益关系之上、与社会现实相契合的观念体系,它的凝聚力呈现出多种力量的集合形态。在社会转型时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必须立足于现实利益关系,融利益实现、舆论引导、理论发展、队伍建设等为一体方能取得实效。

一、健全利益均衡机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必须建立在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维护、实现和发展之上

社会利益关系是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现实内容。人民群众只有在切身利益不断得到维护、实现和发展时,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和亲切,才能相信、确信乃至坚信马克思主义。如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都得不到满足,再崇高的理想、再美丽的未来都会归于幻灭。邓小平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1]。因此,必须坚决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深化改革,清除弊政,健全利益均衡机制,不断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共同富裕,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充足的事实体现。

(一)创新制度安排,通过健全的制度均衡社会利益

良好的制度对于利益均衡至关重要。此“均”并非财富平均分配,而是机会均等、公平正义,这也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意旨之所在。制度既构建了社会利益关系的格局,又界定了人们利益追求和行动的合法领域。“何种制度既能容纳多元利益主体,又能整合复杂利益关系,还能缓和社会冲突并能消除不安定因素,并能将矛盾转化为公平竞争,将冲突转化成发展动力,便构成了现代社会制度创新与变革的主线”[2]。如果制度起不到利益均衡作用,就难以容纳多元利益主体,不能有效整合复杂的利益关系,反而成为社会矛盾的激化器。在社会转型利益群体多元分化的条件下,针对制度缺陷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损害以及由此引发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削弱的现状,亟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具体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和一种公平的程序机制,以保证各利益群体充分而平等地追求利益,使利益需求的多样性与机会均等的正义性有机统一起来,为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博弈提供公平、公正的规则和足够的空间,从而将基本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完善的具体制度体系体现出来。

(二)完善公共政策,通过政策均衡社会利益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要求,任何郑重的政策必须以经得起严格的客观检验的事实作为根据。”[3]也就是说,政策作为党的意识形态的直接体现,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事实根据。为此,必须完善公共政策,以好的政策均衡社会利益。首先,凸显政策的公平性,突出政策的民意向度,关注社会的中低阶层,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使每一个群体都能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当前,要着重于分配领域的公平性,关注与维护利益分配公平,统筹各阶层利益,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避免贫富的两极分化。其次,重视政策内容的科学性,做到政策以社会公众生活、生存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以短期经济效益损害社会效益。再次,强化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吸收各利益群体特别是中低层群体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使政策的民意向度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得到体现,以“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衡量政策的标准,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至上性。

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必须建立在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之上

舆论的引导是价值认同的保障。社会是多元群体的复合体,不同的利益群体必然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和思想观念,就会相应形成各自的舆论倾向。有效整合这些各异的利益诉求和思想观念,形成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就需要主流新闻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将马克思主义传播于社会各阶层、群体和社团中,渗透于各社会意识形式中,增强人们的认同感。

(一)舆论引导要深入分析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理的状态

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直观反映着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运行态势。从当前社会转型的社会状况看,我国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如利益关系复杂化、阶层结构定型化倾向明显、社会关系趋于敏感状态等,社会心理出现了多样化和异质化特征。各阶层在社会心理上的冲突与矛盾极易在一定场合、一定事件中激化和爆发,近几年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就是突出的现象。党的十七大强调“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做到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社会转型时期各阶段整体的社会心理及各个群体的群体心理,并针对实际的心理状态采取有效的舆论引导。

(二)舆论引导要充分体现出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党性原则是我国舆论引导的第一原则,舆论引导中贯彻党性原则必须尊重人们的利益表达权,相信人们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为人们正当、合法的利益表达提供充分的舆论平台。但近几年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理中,有些新闻媒体往往一方面掩盖事实的真相,另一方面将参与的群众描述成“不明真相的群众”。这种歪曲事实、掩蔽真相的报道容易激起人们的反感,既降低了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情绪。针对此类事件,新华社专门发表时评文章《群体性事件中少用“不明真相”》进行了抨击;云南省委宣传部也要求新闻媒体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时,不得随意给群众扣上“刁民”、“恶势力”等帽子,禁用、慎用“不明真相的群众”和“别有用心”、“一小撮”等形容词。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新闻媒体等舆论阵地坚持透明、深入、真实、及时的原则,尊重人们的知情权,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人们才能真切地感到主流舆论的贴近性和亲切性,才能形成一种对主流媒体的高度认同感,才能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三)主流舆论要切实引导社会思潮并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胡锦涛强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4]在现代资讯非常发达的条件下,需要加强主流媒体特别是网络舆论阵地的建设,切实增强引导力,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效占领各种文化阵地。一方面,融合并引导进步的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性中推进思想共识。另一方面,坚决抵制、批驳错误的社会思潮,严防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利用各种途径侵占社会主义思想阵地。意识形态淡化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仍然在我国有一定的影响,而近期西方舆论频繁抛出带有明显意识形态倾向的“中国模式论”,宣称“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正确性和普世性”,其意在于“唱衰”、“捧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阴谋遏制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对于那些居心叵测的廉价吹捧和别有用心的过誉高帽,必须保持应有的警惕”[5]。主流媒体就需要在这种意识形态争论中主动出击,发出主导性声音。

三、推进理论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上

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形态,是价值观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形式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理想与实践的统一体,它以科学的原理指导着现实实践运动,并随着时代、社会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创新。保持理论的生命力也就意味着保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当代中国,就需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

(一)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丢

列宁说,没有理论,党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而且不可避免地迟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产。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我们党只有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为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无论什么时候,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就会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迷失方向,就会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解除思想武装,就要犯极大的错误。

(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毛泽东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6]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需要都要求我们不能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有论述而停滞不前,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并根据新的社会实践总结、凝炼新的理论内涵,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加强理论的吸收与批判

理论的吸收与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性质和传统。要积极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新认识、新发展,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各学派的有价值的观点,吸收当今西方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理论的合理成分。同时还要进行理论的批判,坚决而彻底地批判那些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要敢于并善于开展自我批判,既批判教条主义,又批判经验主义,还要严防修正主义,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本原特质。

四、坚守党员政治本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必须建立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坚定信仰之上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与共产主义信仰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会提高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度,逐渐增强人们对它的情感和意志品质,以至生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升华为信仰。一旦马克思主义信仰充盈于心灵世界,就会引领人们的理想、规范人们的行为,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在我国,党是执政党,人民群众会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所作所为来判断党的性质、宗旨,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只有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才能影响、感染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不断认同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如果全党7500多万党员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党员的政治本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将无比强大。如果大部分党员弱化或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言行不一,立场动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将无从谈起,社会动荡将难以避免。前苏联政权的垮台就是明证。“广大群众的信仰危机为苏联剧变提供了社会群众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这一条件,苏联剧变不可能发生;苏共领导人及党政精英政治信仰危机是苏联剧变的直接的关键性因素,没有这一因素的作用,苏联剧变更不可能发生”[7]。因此,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必须坚守党员的政治本色,培固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成为规范党员行为的最高精神统摄。

党员的笃信不移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重中之重。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党的干部队伍构成发生很大变化,干部队伍思想、素质、能力出现许多新情况,不少年轻干部缺少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考验,干部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更重要的是,目前党内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党的队伍的主流,但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8]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培固党员的坚定信仰,必须加强党性修养,强化党员的党员意识。党员意识是共产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使命,以及党的纲领和任务的自觉认识,是党员政治信仰的集中体现,也是共产党员区别于其他组织成员的根本特征。党员意识的牢固树立是一个过程,要加强对广大党员、党的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改造思想,坚定理想信念,使党员无论身处什么样的阶层和利益群体,都能正确对待利益问题,展示出党员的特性。与此同时,还要严格监督管理,规范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行为。一方面,加强对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的党性化管理,认真分析党员在党性修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党内生活形式化、走过场的迫切问题,提高党内生活质量,探索党员管理的新思路、新模式,在组织上确保党员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放松党性锻炼,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牢固树立党员意识,以信仰的力量规范利益行为。另一方面,严格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监督,畅通监督渠道,健全监督机制,严厉治庸、治贪、治乱。总之,通过党建工程抓好党员队伍建设,确保7500多万党员的政治本色,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保持核心力量。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145页。

[2]魏建国:《现代社会进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制度协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第6期。

[3]《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0页。

[4]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

[5]朱铁志:《“赞誉”声中更要头脑清醒》,《学习时报》2009年12月7日。

[6]《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7]孟迎辉:《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8]胡锦涛:《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求是》2010年第1期。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项目《利益群体多元化条件下增强党内团结问题研究》(编号:08B-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思政部)

(责任编辑 劳谦)

猜你喜欢
凝聚力舆论利益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42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研究生法学(2020年6期)2020-04-13 07:59:46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1:18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 08:19:01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学术论坛(2018年6期)2018-03-25 02:21:02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17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36
利益链与新垄断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