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0-04-05 13:25:39常黎峰
党政干部论坛 2010年3期
关键词:科学化马克思主义科学

○常黎峰

关于“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常黎峰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我们党在反思总结自身建设历史经验、冷静观照党的建设实际状貌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根本目的在于求真务实,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掌握和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切实增强党的建设的实效。

那么,对“党的建设科学化”这—命题的内涵应当怎样来理解和把握呢?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推理等思维方式正确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来自于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具有引导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真理性。也可以说,“科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同愚昧落后、迷信盲从等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现象相对立的命题,在人类任何社会实践活动中,只有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正确合理的发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基于这个认识,笔者认为,“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三点:

一是党的建设能够秉持、贯注尊重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以此作为制定行动方略的基本原则,保证党的建设实践按照合乎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原则和要求来研究、部署和推进。

二是党的建设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直面现实实际,注重在实践中探索、寻求推进党的建设的方式、方法和路径,努力把党的建设置于科学理论、科学方略、科学制度的指导和规制下。

三是在党内能形成探索、研究党的建设的内在本质,寻找、揭示其客观规律,并自觉地按照规律办事的浓厚氛围。也就是说,这种探讨、认同、尊重并运用客观规律来指导实践的行动能够在党内普遍地、常态地存在,能够渗透到党的建设系统工程的各个方面。

质言之,“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的本质在于倡行一种尊重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价值取向和行动原则,使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真正立基于科学,立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客观规律之上,摒弃违背科学、主观臆造、盲目蛮干等愚蠢做法,从而卓有成效地实现党的建设的预期目标,这也就是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党的建设科学化”,既是一个重大命题,更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现实任务。理论上的清醒与自觉必须付之于实践,才能显示其应有的价值。不久前,习近平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明确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归根到底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1]。这个论断言简意赅,深刻指明了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本质要求和实践路径。按照这个要求,笔者认为,作为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实践,需要全党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地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上的清醒是党在政治上清醒的基础。始终保持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对有效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目标具有首要的决定性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南,也是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尤其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视之为包医百病的灵丹圣药,机械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绝不是什么“它已穷尽真理”,而是表现在它为人们提供了观察、改造人类社会的正确方法和路径,表现在它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活旺盛的生命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回顾建党八十多年来的奋斗历程,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和战略思想,包括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科学理论,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成功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今天,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形势,面对党的建设出现的新问题,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增强党的建设实效,就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总结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尤其是执政党建设理论创新。

实践也告诉我们,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先进性,是—项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和浩大繁重的系统工程,有其客观规律需要我们去探索、认识和把握,有大量复杂的矛盾和难题需要我们去剖析、研究和破解。而且,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客观规律还研究得不深、不透,还没有真正认识和把握它。比如,在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多元化不断加剧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凝聚力,落实“三个代表”的地位和使命;党的建设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利益格局变动,协调、处理好各阶层利益关系;尤其是在一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党的执政体制设计如何切实体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价值取向和时代要求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真正破题或者说研究得还很不够。理论上不清醒,制度安排、实践推进难免会带有盲目性,因而往往事倍而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继续下大力气探索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为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有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如此才能使党的建设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索,求真务实,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长期以来,我们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方法路径上执着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原则、“支部建在连上”原则、坚持“党性修养和锻炼”、根据形势和任务要求定期开展“整党整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等方法原则。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在改进和增强党建工作方法的科学性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在加强党员学习培训、落实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发展党内民主、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扩大干部人事工作中的民主、深入开展反腐倡廉乃至改进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完善。

与此同时,必须看到,“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换言之,与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相比,既有的党建方法手段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党建实践中新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日趋复杂,亟待我们探索寻求新的方法和策略。比如,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党员大量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这当然对于广大党员开阔视野、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更加迅捷地了解和掌握各种有益的工作生活信息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网上信息良莠并存、真伪混杂,又难免会对党员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负面信息包括错误思想观点往往使各级党组织进行的思想教育活动事倍而功半,实际效果受到严重冲击甚至被抵销。显然,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如何提高党建工作的网络化水平,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设好全国性党建网站,“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强调“要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增强新形势下“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能力,目的就是要适应时代要求,运用网络技术来推进党的建设,增强党建方法路径的科学性,拓展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我们要深刻体察其中包含的尊重科学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精神,坚持求真务实,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更加自觉地探索、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包括探索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大胆学习借鉴外国执政党建设的有益做法,丰富拓展党建工作新的方法和路径,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大力发扬尊重科学的精神,更加自觉地探讨、掌握和运用执政党建设规律,健全完善党规党法和制度机制,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

强调制度建设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其在党的建设系统工程中的基石和保障作用,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总结党的事业长期曲折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提出的著名论断。他曾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2]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论断的深刻意义愈益彰显。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伴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程,我们党在继续发扬思想建党优良传统的同时,把加强制度建设提到特别重要的地位,付出了超乎既往的艰辛努力,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健全完善党规党法、改革优化党的领导体制、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制度以及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等方面,有许多突破。从而为增强党的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制度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突出体现在: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不够好,许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比如,围绕规范、约束领导干部权力、反腐倡廉,党内外颁布的规章制度、条例法令数量不可谓不多,但权力滥用、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蔓延之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体现民主、公平、公正原则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条例也早已颁行,但任人唯亲、假公济私、长官意志、暗箱操作、跑官要官等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依然十分严重,甚至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上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足,缺乏可操作性、科学性,没有或者说没有完全反映相关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发展规律,因而不能落到实处,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不但仍然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而且面对新情况推进制度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各种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有效性上。这可以说是推动党的制度建设有新突破的关键所在。道理并不复杂,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性亦即规律性,它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只能在实践中去探索、体悟进而掌握和运用。判断各种制度的科学性,必须付之于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以实际效果为根本标准。这要求我们必须直面现实,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冷静分析、查找一些制度不管用的根由,以求实效为旨归,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尤其是当前,在党的各种制度机制改革实践中要更加注重规范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坚持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相结合,“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要明确规定违反规定怎么处理,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3]。要继续解放思想,突破陈规陋习,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勇于改革创新,痛下决心剔除许多制度虚而不实的“软肋”,使之真正具备制度应有的刚性约束力。比如,在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方面,针对“一把手”独断专行这一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与其一般性地规定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原则,不如明确实行领导班子重大问题“票决制”,实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民主、公平、公正、公开的抽象原则也必须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运作程序和机制,例如在条件相对比较成熟的地方或单位,领导职位完全可以进行公开竞选的尝试;为了有效遏制一些干部贪贿弄权、聚敛财富,应当尽早将“领导干部个人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纳入立法,强化其刚性约束,依法治吏;特别是为保障权力有序、健康运作,应当大胆借鉴体现人类政治文明共有成果的分权制衡理论,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种权力既相对独立、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等等。

[1][3]习近平:《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人民日报》2009年10月9日。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作者单位 陕西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 楚朴)

猜你喜欢
科学化马克思主义科学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09-25 03:03:14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商周刊(2019年19期)2019-10-17 03:23:42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52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