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辉
(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02)
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等功能。可见,传递科学情报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呈现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本文以部分高校图书馆为例,探讨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模式,旨在为其他高校图书馆开展网络信息服务提供有益的借鉴。
信息服务是信息机构按一定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的过程,是以信息为内容的服务业务,其对象是信息用户,即信息需求者。信息服务的任务是促进和协调用户的信息利用活动,促进和协调用户与信息资源的交互作用,帮助用户找到问题的解决答案。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的主力军,主要是面向高校师生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但主要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按照文献加工的层次划分,文献信息分为一次文献(学术专著、报刊论文等)、二次文献(书目、文摘、索引等)、三次文献(百科全书、手册、综述等)。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趋向多样化、个性化。高校图书馆要为师生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就必须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各种数据库建设的力度,同时适当整合网络信息资源,为信息服务的开展提供资源保障。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网络平台的建设,同样是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必备条件。
书目数据库是文献信息最常见的一类数据库,是指存贮二次文献信息的数据库,也称二次文献数据库,可分为题录数据库、目录数据库、索引与文摘数据库,主要用于查找关于某学科(主题)有哪些出版物、某著者有哪些著作,某书的书名、著者、出版商以及如何获得等信息,即提供查找文献的线索。篇名(书名、刊名、文章题名)、著者、关键词、ISBN、分类号等是检索书目数据库中文献信息的主要检索点。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都提供了联机在线公共目录查询服务,供用户查询本馆的馆藏书目信息、联盟馆的馆藏信息以及读者的借阅信息。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其网站开设了 “书刊目录检索”和“我的借阅账户”平台,用户通过“书刊目录检索”平台输入著者、题名、主题、期刊名只可检索其所需的文献。通过“我的借阅账户”,用户可查询其所借文献情况及办理网上续借手续,并且可以向图书馆推荐购买其所需文献。
全文数据库集书目检索和全文提供于一体,既有书目检索功能,又能直接提供全文,是近些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大型文献型数据库。网上的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在,数据库以其海量存储和检索利用方便成为网络信息服务最重要的手段。按载体划分,全文数据库可分为:(1)光盘数据库。即以光盘形式出版的数据库。目前,高校图书馆常用的中文光盘数据库有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国化学文摘数据库等;(2)在线数据库。网上有大量收费或免费提供试用的在线数据库,由专门性的组织机构提供,如国外的DIALOG、OCLC网上专线免费检索系统等及我国的万方数据库、中科院的科学数据库系统、北京大学的中国法律检索系统等;(3)自建特色数据库。如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建立的“沈阳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数据库”、“精品课程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学科内容覆盖了学院多个专业及学科;(4)镜像数据库。镜像数据库是指比较成熟的数据库系统在某一地区比较有影响的高校图书馆中设立镜像站,以利于该地区高校读者利用该数据库系统,如国外的数据库系统INSPEC、EI、CAS等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设立了镜像站点,而国内的中国期刊网(CNKI)目前已在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建立了镜像站点。
全文数据库检索服务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这项服务一方面能方便高校师生用户查找全文文献,另一方面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提供了68种外文全文数据库 (国外全文数据库部分收费)和中国知网等38种中文全文数据库 (部分收费)检索服务。读者通过该馆网站,点击各有关数据库,即可查找并全文下载所需的文献信息。又如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也为师生用户提供了9种中外文全文数据库的检索服务。
文献传递服务主要是指各种信息服务机构通过因特网提供的帮助读者获取原始文献的服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是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其他文献情报机构之间建立协作关系,相互利用对方文献信息资源以满足用户需求的一种资源共享方式,即从异地获取用户所需的文献并提供给用户的服务。文献传递服务是弥补图书馆资源不足、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图书馆传统业务——馆际互借在网络环境下的拓展和深化。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采用分布式文献传递服务模式,为CALIS成员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西北大学图书馆与CALIS、南京大学等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协作关系,并通过补贴传递费用向全校教师及博硕士研究生提供服务,为用户从国内外获取了大量学习和科研急需的文献资料,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受到了用户的普遍欢迎。又如华南农业大学与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CASHL等合作开展文献传递服务,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师生的普遍认可。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DRS)是一项基于互联网服务,不受系统、资源和地域等条件限制,能利用相关资源通过专家为用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并能使用户在限定的时间内获得可靠答案的新型虚拟咨询服务。其实质是通过网络化、数字化的手段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帮助用户获取所需信息。
高校图书馆可通过聊天室、网络会议、网络呼叫中心等同步参考咨询模式和常见问题解答(FAQ)、电子公告系统(BBS)等异步参考咨询模式以及学科专家解答 (Ask A)、合作数字参考服务(CDRS)、虚拟咨询台(VRD)等网络化合作参考咨询模式为读者提供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如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协作网于2001年5月正式开通的 “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可提供国内目前较具有合作化功能的数字参考服务。该服务联合了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十几所高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人员形成分布式的虚拟参考专家网络,用户可采用E-mail方式在上海图书馆提供的统一界面下,自选某一专家来向其提问和得到解答。与此同时,用户与专家之间的交互信息会发送到上海图书馆中心数据库中。又如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利用E-mail、网上咨询等方式解答用户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指导并帮助用户查询馆藏目录信息、读者借阅信息,指导用户检索和利用各种电子资源,受到师生的好评。目前,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可为用户提供定题服务、科技查新等服务。如华北科技学院图书馆采取直接服务 (将检索到的文献信息资料直接交与科研课题相关人员)、网络服务(建立科研定题服务网络管理平台,链接到图书馆网站,将检索到课题所需资料信息传到科研定题服务数据库中,供其使用)、参与型服务(与科研人员一起根据特定需求共同检索)服务方式,为学院矿山安全(矿井火灾、矿井瓦斯、矿井水防治)、采矿工程、经济管理等学科提供定题服务。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还可利用Web2.0的博客 (Blog)、 简易信息聚合 (RSS)、 及时通信(IM)、维基(Wiki)、标签(Tag)、社会网络服务(SNS)等Web2.0技术开展互动信息服务。如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的专题信息RSS推送服务,使用户一次订阅后,无需每天浏览图书馆页面,只需利用RSS阅读器即可看到最新的消息。厦门大学图书馆推出的预约取书通知服务,读者可以根据借书号定制RSS Feeds。
网络资源导航能帮助用户拓宽搜索资源的范围,指引用户浏览和检索相关主题网站信息。网络资源导航是根据特定用户的信息需求,利用超链接技术,对网上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分析、评价、组织、序化、发布、传递,建立起科学、系统的资源组织体系、动态链接、信息数据库和检索平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检索,指引用户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资源的过程。高校图书馆可为用户提供网上资源导航、馆藏资源导航、数据库导航、网站导航、学科导航等服务。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承建的“211工程”11个重点学科导航库以及其它学科的导航资源,为用户提供了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网络学术资源查询服务。又如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建立的“中文体育学科导航”和“外文体育学科导航”,可方便师生查询国内外体育文献。
信息共享空间(IC)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组成的,拥有最新技术设备,提供一站式专业信息服务,培养用户信息能力,供用户共享信息资源、交流学术的崭新空间和平台。IC包括参考咨询服务中心、独立研究室、资源集中区、辅助服务区、休闲区等部分。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展图书馆服务,而且可以更好地优化图书馆内部空间,提升图书馆服务内涵。如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构建的IC空间强调交流合作与信息共享。该馆IC内设有五间协作讨论工作室和一间多功能教室,为用户提供合作学习和研究讨论的空间,可为用户提供书刊借阅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信息交流服务、学科导航服务、视听教育服务、媒体制作服务、信息素质教育培训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网络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出现,如基于3G的图书馆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自身优势,建立各种数据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良好的信息服务系统,面向学校和社会用户开展各种信息服务,以彰显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提高其应有的市场地位。
[1] 秦鸿.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综述[J].情报杂志,2002(1):95-96.
[2] 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EB/OL].[2010-05-10].http://library.syty.edu.cn/.
[3] 清华大学图书馆 [EB/OL].[2010-05-12].http://www.lib.tsinghua.edu.cn/.
[4] 张铭霞.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