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标
(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南京 210005)
据笔者连续对 2007、2008、2009三年所任教学校学生物理学科高考成绩的跟踪调查,不难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只有近60%的学生最后参加高考物理学科的成绩和该生在校的平日成绩相关度较好,有近40%的学生最后参加高考物理学科的成绩和该生在校的平日成绩出现较大错位.即平日在校物理成绩平平甚至更低的学生高考物理成绩会一鸣惊人,平日在校物理成绩优良甚至优异的学生高考物理表现“失常”,甚至有个别学生一落千丈.物理学科这两种成绩的错位程度高于同为理科类的数学、化学等学科,更高于文科类语文、英语等学科,这种多年基本相似的错位现实也见怪不怪地普遍被教师、学生和家长接受,并被简单地总结为“物理学科难学、难考”的结论.
学生参加高考物理学科成绩和该生在校的平日成绩出现较大错位的事实,背后一定存在着某些较为普遍的原因,正确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中学物理的兴趣,消除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有利于教师改进日常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的可信度,进一步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首先,物理学科这两种成绩的错位说明了高考一考定型做法本身存在着先天不足,高考成绩分分计较的评价方法本身存在着弊端,学生初中二年、高中三年学习物理学过程中增长的物理学知识,初步养成的研究物理学甚至包括其他自然学科的基本方法,培养的用物理学特有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很难在一张短短的高考试卷中得到十分可信准确的体现.这种学生实际水平能力和高考分数的错位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物理学科这一错位进一步放大.物理学科更加迫切需要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避免一考定型的做法.呼唤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中怎样合理采用过程性评价这一更加科学的评价方式.现行的考试模式决定了物理学科这两种成绩的错位的必然存在.
其次,物理学科这两种成绩的错位还源于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物理学科是研究自然世界所固有的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学科,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强调物理学所固有的思想的理解、物理学基本研究方法的掌握,并且最终落实到应用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相对于语言类、人文类学科,物理学应用的权重远远高于识记的权重.应用能力的体现和发挥分常态环境和新颖环境两种场合,部分偏“传统型”和“接收型”的学生在常态环境下解决常规物理问题能力较强,而突变成高考考场这种全新环境下去解决新颖物理问题的能力则大打折扣.当然这同样又从另一侧面体现了物理学科是最能作为考查学生在新环境下解决新颖问题能力的学科之一.物理学作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物理学科这两种成绩的错位的必然存在.
再次物理学科这两种成绩的错位还源于平日中学物理教学存在的某些缺陷,平日的中学物理教学侧重传统知识的传授,轻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侧重模仿式、接收式教学,轻视创造性自主性的教学;侧重在传统物理情景下的训练,轻视在新颖物理背景下的学习;侧重急功近利式的题海训练,轻视循序渐进式的能力训练;侧重从理论知识到理论问题的讨论,轻视从生活实际到实验探究的研究.导致学生求解传统、常规问题的能力尚可,解决新颖、灵活问题的能力欠佳.高考试题相对于平时的练习题更加新颖、更加灵活.所以平日中学物理教学的某些不足决定了物理学科这两种成绩的错位的必然存在.
物理学科这两种成绩的错位,首先说明作为选拔性考试,一考定型的做法先天不足,高考改革潮流势不可挡.但又迫于中国国情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不能希望于高考改革采用飞跃变革式的改革方式.江苏现行“3+2新高考模式”中“选二物理学科”的成绩终端显示采用等第制,变精细的分分计较为粗线条式的等级差异,体现了高考改革的一种方向.高考物理学科试卷组成采用“必考”加“选考”内容的方式,也体现了考试时让考生有自主选择的原则,体现了灵活多变的考查方式.这些举措均有利于减小物理学科这两种成绩的错位.
无论是高考物理试卷还是平时物理练习卷均要保持试卷相对充裕的题量和长度、丰富多彩的题型、合理的难度系数,同时编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和课本内容的物理试题,也有利于减小物理学科这两种成绩的错位.
物理学科这两种成绩的错位,从另一侧面说明了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经典和精彩,中学物理有限数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能延伸出千变万化的物理情景和物理问题,能提供灵活解决自然世界基本问题的许多方法.中学物理教学最首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建构清晰的物理基础知识框架,引导学生体验经典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新背景下物理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物理世界中典型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形成在开放环境条件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使之应用于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即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改目标,也是减小物理学科这两种成绩的错位的需要.
减小物理学科这两种成绩的错位,最终要落实到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第二课堂等教学基本环节的组织形式的改变上.
加强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预习的目的不在于解决多少疑题,而在于培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预习的过程需要指导,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搜集信息;预习的结果需要检查反馈,可通过师生课前交流、课堂学生呈现、课后终端显示等方式来体现.培养预习习惯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新颖问题能力打下基础,为减小物理学科这两种成绩的错位而准备.
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解决新颖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自主学习的原则,探究、讨论、实验等多种方式灵活组合应用.宁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解决一个问题,不要学生在教师诉说下听懂十个问题;宁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做成一个实验,不要学生在教师演示下观看十个实验;宁要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解答一个新颖习题,不要学生在教师的布置下重复求解十个陈题.
笔者利用高中物理《必修 1》“牛顿第二定律”一节内容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对照教学.甲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利用黑板板书、教师推导、辅助语言介召,直奔主题式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F=ma,过程简单,省心省事,然后配以相当数量的陈题加以强化训练.乙班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DIS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教材演示实验等办法,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并同时介绍采用控制变量法得出 m恒定时a∝F,F恒定时的初步结论.再通过力学单位制的介绍后得出F=ma的结论,并配合少量开放型思考题,训练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新颖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两个班的学生随后的检查测验中得知:甲班学生解决传统动力学计算题的准确率略高于乙班,乙班学生解决探究性实验题、信息题、新颖计算题的准确率远高于甲班.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坚持知识是载体、能力是关键的原则,通过长期活泼开放的课堂教学,一定能使学生在新颖背景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从而减小物理学科这两种成绩的错位.
改变课后物理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改进物理作业的布置方法,为减小物理学科这两种成绩的错位作好有效保证.物理第二课堂的活动坚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的原则,通过提供与物理有关的小课题活跃学生物理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下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物理作业的布置应坚决反对题海战术,题海战术对帮助学生提高求解传统、常规问题的能力可能有所帮助,但对改变学生在新颖背景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收效甚微.只有通过布置情景新颖、形式多样、答案开放、总量控制的物理课后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在新颖背景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这些有根有据的措施既符合当前教学的实际,又符合“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能最大程度上减小学生平日成绩和高考成绩的错位. (收稿日期:200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