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畴镛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促进浙江经济增长的“倍增器”,是促进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转换器”,是促进浙江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党的十七大根据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决策。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推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途径。
加快“两化”融合是促进浙江经济增长的“倍增器”。现在到“十二五”时期是浙江向工业化中后期推进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发展新产业大产业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无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做强做大现有支柱产业,都离不开信息化的带动。信息技术能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产生强大的关联和带动效应,使传统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与组织形态发生变革,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衍生新的产业形态,有效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蕴含着大量信息化元素。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各种网络技术的快速应用,由固定网、移动网、广播、卫星等多种介质的统一信息处理和通信交流平台的形成,推动了各类信息服务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产业,将实现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更是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加快“两化”融合是促进浙江发展方式转变的“转换器”。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资源禀赋条件、发展定位和环境容量都决定了浙江不可能靠粗放型外延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信息作为一种可以无限利用的生产要素,可以促进土地、劳动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重组融合,通过产品更新升级、管理水平提升、业务流程重构,实现资源的配置优化,在不增加实物要素投入的基础上减少消耗、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实现在现有资源禀赋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发展。浙江迫切需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生产过程在时间和空间、数量和质量上的精确控制,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来减少物质资源消耗、空间占用和污染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快“两化”融合是促进浙江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信息化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来源,体现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产业专业化分工的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推动浙江传统工业的产业组织和生产经营方式改造,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步伐。如浙江各地积极实施“信息技术促进印染行业节能减排专项行动计划”,通过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推进了印染行业的转型升级;杭钢集团进行了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创新了其现代物流管理模式。
2008年,浙江信息化发展指数为0.735,仅次于京津沪三地,在全国各省区排名第一。以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城市信息化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果。全省机械、轻纺、电力、建筑等行业中的应用面达80%以上;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控制生产全过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已从财务管理软件或制造资源计划转向实施企业资源计划阶段。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网络统一平台建成,门户网站建设整体水平全国先进,网上办事不断深化。“数字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领先。浙江优先发展软件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信息产业总体规模稳居全国前五位,浙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等。特别是以电子商务为主的网络经济发展迅猛,拥有阿里巴巴等知名商务网站,全省行业网站在全国总数的40%以上,其中百强网站7成左右都在浙江。
尽管浙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显著的成效,但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张皮”脱节的状况依然明显,信息化管理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有效协作不够,在技术开发、产品制造、标准制订、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等环节上还未形成协同配合。“信息孤岛”还大量存在,信息化的共通互利效果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企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工业技术和产品水平的能力还不强,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内生性动力和效果不明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信息化推进不平衡,不同社会主体获得信息的能力存在很大差距,造成“数字鸿沟”。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匮乏问题仍然突出,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重要材料和专用设备基本依赖进口,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处于信息产业链的中低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对“两化”融合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显著。
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提升工业竞争力。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在机电、装备、家电等产品上的渗透融合,重点推动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和范围,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推广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支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
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生工程发展。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水平,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壮大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加快提升支持“两化”融合直接相关的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服务。推进商贸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结合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领域应用。
加快培育信息产业新增长点推动产业高端化。大力发展涵盖信息传输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的信息服务业。积极承接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以信息系统集成和服务外包为重点积极开拓国际软件外包市场。重点支持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动漫游戏、网络传媒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基于三网融合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全媒体服务平台。加快发展3G网络配套设备与终端、基于三网融合的网络高速接入产品、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半导体照明、高附加值光伏产品、电子信息专用制造设备等新产品,构建信息产业新增长点。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加快打造物联网产业链。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根据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和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要突出支持区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依据。
积极开展“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要以区域试验形式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努力创造条件使浙江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同时抓紧规划和部署实施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制定“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方案,通过试验区建设和重点项目示范,积极探索“两化”融合的中的模式创新、服务产品研究开发、配套的标准和规范制定、人才支持和培养等关键问题的制度设计,为“两化”融合的推广积累强化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企业间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合作,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促进区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探索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新模式,形成产业集群或园区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分类、采集、管理的共享机制,实现企业之间在各运营环节的资源优化整合。通过支持信息服务企业联盟平台,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通用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建设。
现在到“十二五”时期是浙江向工业化中后期推进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做强做大现有支柱产业,都离不开信息化的带动
强化对“两化”融合的组织协调和规划指导。建立和完善浙江“两化”融合的组织推进机制,加快市地经济管理部门和信息化管理部门的整合,加强对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组织领导。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科学分析和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发布《浙江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重点指导目录》,研究建立“两化”融合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明确和细化全省“两化”融合的重点,为信息技术融入各行业和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各个环节提供科学指导经验。
创新“两化”融合投融资机制。强化财政投入导向作用,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对“两化”融合的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议省财政筹措一定资金,建立省“两化”融合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点技术改造与创新项目、试验区、示范工程、平台建设、关键技术开发与推广项目的资助、贴息和奖励。健全融资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重点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协调各有关银行、各类风险投资资金、贷款担保基金重点支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项目贷款、投资及担保。
大力推进“两化”融合重大项目建设。围绕实施产品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集成化、商务电子化、管理信息化,组织推进一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示范效应明显的“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和工程。重点抓好装备制造、电力、石化、冶金、建材、纺织、印染等七大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工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推动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