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光 于林文
(山东省荣成市中医院,264300)
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为临床常见病,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笔者2006年3月~2008年6月采用针刺与中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3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35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病例,其中三叉神经痛16例,面肌痉挛19例;男11例,女24例;年龄最大89岁,最小37岁;病程最短 3天,最长5年。
针刺:主穴:颧髎、翳风、合谷、太冲、三阴交。配穴:肾虚明显者加关元、太溪;肝胆火盛者加风池、风府;痰火壅盛者加中脘、丰隆;失眠者加百会、神门。用1.5寸毫针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留针30min,10min行针1次,每天1次。
中药:封髓丹加味:黄柏 20g,砂仁15g,甘草 10g,白芍 20g,僵蚕10g,蜈蚣2条。心肝火旺者加栀子15g。肝阳偏亢者加生牡蛎30g,石决明30g;痰湿较重者加半夏20g,茯苓2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35例中治愈(症状消失,1年以上未复发者)21例,好转(症状部分消失,发作次数明显减少)12例,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为97.1%。
例1.患者,女,87岁,2006年 5月 10日初诊。左侧面部短暂剧痛3个月,加重1周。患者女儿代述:3个月前因家庭琐事生气上火,出现左侧面颊、上颌牙槽阵发性疼痛且逐渐加重,于某西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Ⅱ 、Ⅲ支),肌注维生素 B1、维生素B12,口服卡马西平治疗效果不显,1周前加重,疼痛频繁,洗脸、咀嚼均可诱发,每天以小米稀饭等流质食物度日。诊见患者表情痛苦,面容憔悴,左颧髎处有扳机点,两脚发凉,舌淡苔水滑,脉虚弦,诊为三叉神经痛,证属元气不固,虚火上升,治宜纳气归肾,熄风止痉。治疗:针刺:取颧髎、翳风(均左侧),合谷、太冲、三阴交、太溪(均双侧),关元。每日1次,5次后症状明显改善,改为隔日1次。中药:用封髓丹加味:黄柏 20g,砂仁 15g,甘草10g,白芍20g,僵蚕10g,蜈蚣2条,附子10g,肉桂10g。水煎服,早晚各1次。经针刺与中药并治半个月,疼痛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
例2.患者,女,41岁,2007年3月 17日初诊。右侧口角抽动7天。患者自述因事气恼后出现右侧口角抽搐,日益加剧,精神紧张时发作更频,于市人民医院诊为面肌痉挛,经用维生素、镇静剂治疗无效后来我科诊治。刻诊:患者形体丰盛,面肌抽动,尤以口角为甚,不能自控,性情急躁,失眠多梦,二便尚调,胃纳亦可,舌淡胖,苔薄黄腻,脉弦滑。证属水不涵木,肝风挟痰浊上扰。治宜滋肾平肝,泻火熄风。治疗:针刺取颧髎、翳风、地仓(均右侧),合谷、太冲、三阴交、丰隆(均双侧),中脘。每日1次。中药:用封髓丹加味:黄柏20g,砂仁15g,甘草 10g,白芍 20g,僵蚕10g,蜈蚣 2条,栀子 15g,半夏20g,茯苓20g,生牡蛎 30g,石决明30g。水煎服,早晚各1次。经针刺3次,服中药6剂,面肌痉挛症状消失,临床治愈。
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均为临床多发病,西医学认为二者病变部位都在头面部,均为脑神经疾病,有类似的神经病变基础。中医学认为二者皆属“面风”范畴,多见于中老年妇女,肾气亏虚,事不遂心,郁怒伤肝,肝风上犯头面,症见或痛或抽。
笔者认为二者发病机理相似,因而采取异病同治的原则,针刺近取颧髎、翳风以清热熄风,通络止痛。“面口合谷收”,取合谷以疏达阳明,与太冲相配,名曰“四关穴”,共奏调气活血、清肝熄风之效。加三阴交以滋阴健脾,调肝益肾,引火下行。中药用封髓丹加味,封髓丹出于元代《御药院方》,功能“降心火,益肾水”,“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痛、面肿……至平至常,至神至妙”,加入白芍柔肝,僵蚕、蜈蚣熄风止痉。
“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笔者谨遵经旨,针药并施,优势互补,协同治病,取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