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华
(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037006)
呃逆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俗称“打嗝”。笔者2003年4月~2007年6月,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的方法治疗本病76例,并与用西药治疗的76例作比较,现报道如下。
本组152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按病情轻重分组随机抽样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6例,其中男99例,女53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 27岁;病程最长30天,最短3天。中枢性呃逆42例(因颅内疾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呼吸中枢引起,包括脑血栓形成,脑外伤或脑肿瘤等);有严重疾患30例(如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慢性胃炎、心梗等);腹部手术后40例;神经性呃逆20例(胸腹透视观察膈肌无逆蠕动)。
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①针刺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针刺手法:中脘直刺 2寸,其余穴位均取双侧直刺1.5寸。以上穴位均采用捻转手法,根据病情轻重用中等刺激量和强刺激,一般留针30min,呃逆较重而缠绵难愈者,留针时间可延长到60min。其间每隔10min行针1次,3次为1个疗程。②耳穴贴压:取耳穴膈、胃、神门、交感、皮质下、肝,75%酒精棉球消毒耳郭后用王不留行置于胶布上压于上述耳穴,每日按压3~5次,每次取一侧耳穴,交替按压,3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如呃逆发作可随时按压耳穴。
对照组:口服药物治疗:口服胃复安,每次10mg,每日3次;安定每次5mg,每日2次,疗程同治疗组。
疗效标准[1]:治愈:呃逆消失,未复发。有效:呃逆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减短。无效:治疗前后呃逆症状无改变。
结果:治疗组76例,治愈 56例,有效19例,无效 1例,总有效率 98.68%;对照组 76例,治愈 40例,有效2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0.79%。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的治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患者,男,50岁。因脑梗住入我院,入院第3天以吃苹果为诱因引起呃逆不止1周,呃逆连声,声频而短,不能自控,昼夜不停,痛苦面容,舌红无苔,脉弦滑,严重影响了饮食和休息。采用针刺加耳穴贴压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刺取穴:中脘、内关透外关、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除中脘以外,其余穴位均取双侧,用捻转手法,中等刺激量,每天1次,每次留针60min,同时取单侧耳穴,膈、胃、神门、交感、皮质下、肝。消毒耳郭后,用王不留行置于5mm×5mm胶布上压于上述耳穴,嘱患者每日按压3~5次,隔日换压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呃逆发作时,可随时按压耳穴3~5min。经治疗1个疗程而获治愈。
呃逆一症常因过食生冷,突然吸入冷空气,或劳累过度,耗伤中气,或情志不舒,气郁化火,肝火犯胃,胃失和降而致。顽固性呃逆是临床上某些疾病的严重征象,一旦发生会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但究其病因,不外乎胃气上逆。故《景岳全书◦呃逆篇》中有“致呃久由,总由气逆”之说。治之则以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为正治。方中中脘为胃之募穴,是脏腑之会穴,中焦的气会穴,针刺该穴可调畅中焦气机,健运中气,和胃而止呃;内关为宽胸利膈、降逆止呃之要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之经穴,可理脾胃,降逆气;丰隆降逆和胃,为胃经络穴,络于脾;脾与胃相表里,故取脾经之三阴交穴,表里相配,增强其和胃降逆之效。耳穴膈为相对应病位取穴;神门镇静止逆;交感可缓解平滑肌痉挛;皮质下清除大脑皮层病理兴奋灶,调节胃肠功能。配合耳穴贴压,既可增强针刺治疗效果,又可方便患者及家属在呃逆发作时随时按压耳穴,常可迅速缓解和消除呃逆。总之,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呃逆,方法简便而有效,值得推广。并嘱患者注意饮食调节,进食易消化食物,忌食寒凉及辛辣,避免冷空气刺激。
[1]白慧梅.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45例.中国针灸,1999,19(8):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