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共生网络的供应链金融结构模式的研究

2010-01-12 01:51:52庄小云
物流技术 2010年16期
关键词:共生供应链物流

王 婷,庄小云

(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2.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基于产业共生网络的供应链金融结构模式的研究

王 婷1,庄小云2

(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2.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产业共生网络是由具有关联性的各种类型的企业通过经济、社会和环境各方面的合作而形成的企业与企业间关系的复杂系统,根本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生态学的理论应用于产业发展指导是当今产业界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基于产业共生网络,分析了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形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的结构模式,并分析该共生网络的效益。

产业共生网络;供应链金融;模式

1 引言

目前学术界对于产业共生的概念,接受最为广泛的是丹麦卡伦堡公司出版的《产业共生》一书中对其的定义:“产业共生是指不同企业间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共识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共生系统(Industrial Ecosystem或Industrial Symbiosis,国内学者亦称之为”产业生态系统“或”产业共生网络“)通过各企业间的产业共生式关联,进行副产品交换、能源层递使用使产业系统(工业园)内部的物质资源、能源资源被循环的、层级的有效使用,最终达到在自然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资源消耗最小化的同时获得不少于原工业系统的生产力[1]。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则是指由各种类型的企业在一定的价值取向指引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为追求整体上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而彼此合作形成的企业及企业间关系的集合[2]。通过共生网络可以得到创新收益,即加强了组织间的合作和学习来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活动的联盟来改善环境,并使他们长期受益,降低网络成员的风险,这些收益的关键在于组织间的合作,而不是单独行动。产业共生网络对当地或地区水平环境创新的潜在贡献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之间的合作提高学习能力,组织之间相互合作的收益,共生网络在集体问题上的定义并寻求解决方案的作用[3]。

产业协同的成功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可信的技术、可靠的企业和运行的许可。成熟并且经济上可行的技术和设备对于区域产业协同来说至关重要[4]。产品会在地区之间转移,或加以处理以满足技术和市场的需要。如果没有合适的技术去运输和处理这些产品,则一个产业协同项目不可能实现,这就需要高效的生态物流网络来实现各种产品的交换与处理。而发展生态物流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原有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的完善都需要较大的支出,单个企业难以完成,而且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也不一定会主动进行物流创新,实现生态物流。生态物流的发展离不开生态金融的支持。因此,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供应链企业共生是他们共同发展的最佳选择。

在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物流、低碳金融成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应用生态经济学中的产业共生网络来研究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模式,首先分析了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形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提出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模式;最后,分析该共生网络模式的效益。这将对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形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1 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的内涵

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向客户(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活融资服务。金融机构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就是供应链金融。简单地说,就是金融机构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则是基于供应链网络和金融网络按企业之间产业共生关联联结成的共生网络。

2.2 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形成的必要性

(1)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低碳物流和低碳金融的支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低碳生产、低碳物流、低碳营销、低碳金融等多个领域。低碳物流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物流在低碳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物流本身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碳排放大户。国际气候组织报告数据显示,在2005年全世界的能源消耗中,交通运输占26%;在2006年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中,交通运输占14%;另一方面是因为发展物流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如整合资源、优化流程、信息化、标准化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实现,低碳经济需要现代物流的支撑[5]。同时,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有金融业作为强大的后盾,没有经济作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只能是空中楼阁。支持低碳经济,实施低碳金融,金融业也将“有利可图”[6]。

(2)发展低碳物流,采取低碳物流方式,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物流网络的调整需要较大的支出,单个企业难以完成,而且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也不会主动进行物流创新,实现低碳物流。因此,低碳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低碳金融的支持,金融机构应将低碳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高对低碳物流的支持,包括银行低碳项目贷款、直接投融资等。低碳物流基础设施也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以改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3)目前,”赤道原则“已成为国际项目融资中的行业标准和国际惯例,以及全球金融机构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基准,将来也会成为判断金融机构低碳金融创新的一种准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融资时,要对该项目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作综合评估与判断,并且用金融杠杆去积极影响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上的作用。低碳金融的实现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持,与物流企业合作,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改善资金的利用率,加强质押担保监管。

(4)供应链金融可以为供应链中一个或多个企业的融资请求提供服务,避免了供应链因资金短缺造成的断裂。物流企业解决中小企业在供应链活动中的融资困境,最大程度上减少中小企业的资本成本,减轻资金周转负担,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在供应链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2.3 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形成的可行性分析

(1)低碳供应链金融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加强金融信息整合与知识共享针对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生产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完善低碳供应链金融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低碳金融机构、低碳物流企业、低碳生产企业、政府及社会各界的信息整合与知识共享,降低并消减金融机构贷款风险。

(2)鼓励构建低碳物流动态联盟,创新低碳物流金融模式。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化联系促成跨区域的联系与合作,相互之间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的经营模式,加强物流资源的整合,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避免重复设置、闲置和浪费,共同为供应链企业提供服务。

(3)发展低碳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通过与低碳物流企业合作,将信用评级与环保指标共同纳入评价体系,提高对供应链企业“绿色信贷”的融资金额,对低碳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4)政府采取各项鼓励政策,积极引导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的发展。发展低碳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采取的各项措施主要包括:①财政补贴。政府对低碳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引进、低碳流通产品开发、低碳产品出口等给予鼓励和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补贴,引导供应链相关企业发展。②税收减免。政府可以通过降低税率和税收减免等措施加强对低碳供应链企业的支持。③金融优惠。政府可对低碳供应链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金融优惠,提供一定数量的贷款援助、贷款担保及贷款贴息等。

(5)完善低碳法律制度体系。政府应积极改善低碳经济法律与制度环境,制定扶持和保护低碳供应链企业发展的法规制度,引导低碳供应链企业发展并保护其合法权益;金融机构应在低碳经济发挥融资与监管作用,建立并完善相应的低碳金融制度规范。如兴业银行出台了《节能减排项目投向准入细则》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保障“绿色信贷”的顺利开展,促进低碳企业的发展。

(6)低碳中介服务体系可为促进低碳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各种相关服务。加强低碳物流、生产等的技术创新、经营管理、融资财务、业务培训等中介服务,构建低碳供应链金融信息咨询服务组织、法律财务服务组织、市场交易中介组织等,为低碳物流及其金融活动提供专业化服务,优化低碳供应链金融服务环境。

3 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结构模式

在生态链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的获取到产品的制造、运输、使用过程,都会产生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态平衡。各节点所要求的生产要素互不相同,一个共生单元不可能在每一条生态链节点上都具有比较优势,只能是此共生单元在这一节点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彼共生单元在另一节点上具有比较优势。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共同优胜,避免被共同劣汰,消除共生单元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使共生单元的环境社会成本内部化。共生单元就在生态链的关键环节上展开合作,共生单元间形成产业共生系统[7]。按照生产企业物料流程中环境责任的产生环节来区分和界定企业环境责任,在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废弃的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因此,每个过程都存在着可能的损失、浪费及各种废弃物。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中企业环境责任来源如图1所示,图中三角形标注地方即是责任来源,路径上的责任点可由相应污染源企业、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共生致力于总效益的提高。

以供应链网络和金融网络为基础,通过产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向下纵向延伸和横向环向拓展,形成产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构建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各企业之间按照企业间产业共生关联联结形成共生网络,以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结构模式如图2所示。

其中,内部融资是指供应链内部企业提供特定的信用合同以解决供应链内部资金不足的问题[8]。这里物流企业可以是物流企业联盟,金融机构包括银行机构和非银行机构,供应商包括多级供应商。各种外部融资模式如代收垫付、仓单质押、保兑仓、替代采购等均可在上述结构模式中实施。同时,由单纯的信用评级选择向信用评级选择与环保评价选择并重转变,通过借助信用评级和企业投资环保评价,加“绿色信贷”投放。

4 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的效益分析

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的形成,将会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多方面的效益。

4.1 经济效益

(1)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共生网络,上游企业生产的副产品可以作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本来是运送到垃圾填埋场的生产废物,经过一定的回收和处理又变为了另一家企业的生产原料。一般地,以这种方式获得原材料的价格都是非常低的,大幅度地降低了下游企业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同时,对上游企业来说不但节约了处理这部分废物的成本,还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收入。

(2)降低交易费用。根据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降低成本和交易费用是促使企业建立共生组织的决定性因素。共生网络通过使各企业保持稳定的物质能量供应、市场销售及产品配送渠道,使相关交易费用明显降低[9]。

(3)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产业共生系统中的企业可以通过基础设施、生产设备、营销网络等资源共享达成规模经济。

(4)促进资源充分共享和合理利用。共生关系的存在,不仅体现在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等共生介质的变换,更重要的是在于由共生体对物质、信息、能量等共生介质的有效生产、交换与配置而产生的共生能量,这种能量能促进共生关系的进一步稳定,使得共生单元共同获利,共同进化。

(5)降低供应链上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供应链企业的融资渠道,避免了供应链因资金短缺造成的断裂。通过企业间共生战略,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大的虚拟组织模式,提高供应链抗冲击的稳定性。

4.2 环境效益

(1)基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建立“资源-生产-产品-资源”循环经济模式,对废弃物进行搜集、分类、再生产加工、再利用等低碳化物流活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利用合作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开发生产产品,消除企业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3)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综合利用优势及各自的比较优势,使用清洁燃料,选择低污染车辆(包括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交通工具);提高包装材料回收利用率,有效控制资源消耗,避免环境污染。

(4)通过融资激励,供应链上相关企业共同致力于整个产品链环境表现的改善和环境效益的提升。

4.3 社会效益

(1)通过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可以提高各种资源的整合,提高各种基础设施的使用率,避免高消耗设施的重复建设。

(2)提高资金的有效使用率,减少对环境危害较大的企业的支持,通过重点识别和挖掘那些成长性很高、环保执行力强的优质企业,将它们培育成为支撑其未来发展的核心客户。

(3)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共生网络的合作,减少物料的浪费和耗损,尽可能采用可回收利用的物质,提高各阶段的余料、废料、不合格品的再利用。

(4)加强企业间的信任和合作。共生网络的形成强调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它是产业内部网络化活动和相互交换活动的关键因素,减少“核心业务”合作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5)共生关系将促进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共生关系和竞争关系一样是促进经济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基本动力。产业共生不排斥竞争,受网络化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法则的共同作用,产业共生的竞争形式将更趋于“排劣性”,并具有更为公平、公正和合理的共生文化。

5 结论

通过文中对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形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可知,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的形成是可行的,并且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本文进一步给出供应链金融共生网络的结构模式,在该模式中,不仅可以很好地运行供应链金融模式,还能够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外部的冲击,加强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最后通过对该模式的经济、环境、社会各方面的效益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结构模式的运行将会进一步促进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带来长期收益的增加和风险的降低。

在供应链金融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在“生态”与“产业”之间找到一个折中点,既不能过分强调产业的“生态”、“环保”,也不能只强调产业的经济收益而忽略产业为社会带来巨大环境危害。我们应该借助产业生态学可以为社会带来巨大环境效益这个优点,将生态学融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

[1]邓伟根,陈林.产业生态学的一种经济学解释[J],经济评论,2006,(6):74-79.

[2]袁增伟,毕军.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形成机理及其系统解析框架[J].生态学报,2007,(8).

[3]Murat Mirata,Tareq Emtairah.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s and the contribution to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The case of the Landskrona industrial symbiosis programm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5,(13):993-1 002.

[4]李柏洲,薛凌.产业共生与资源型城市协同发展[J].求索,2008,(5):5-7.

[5]李蜀湘,陆小成.中国低碳物流金融支持模型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2):28-31.

[6]王勇.低碳金融创新大银行应有大作为 [N].上海证券报. 2009-12-24-(07).

[7]张文龙,余锦龙.基于产业共生网络的区域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08,(12):47-50.

[8]陈祥锋.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9]袁飚,陈雪梅.论产业生态的动力机制 [J].长白学刊,2009,(5):99-102.

[10]姚平,梁静国,陈培友.煤炭城市产业共生网络系统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9):129-130.

Study on the Structural Mode of Supply Chain Financing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

WANG Ting1,ZHUANG Xiao-yun2
(1.School of Economics&Management,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100044; 2.School of Logistics,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China)

An 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 is composed of enterprises of various types connected through economic,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s and is a complex system of inter-enterprise relationships,whose ultimate objective is to improve the economic,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enterprises.The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 proposes its structural mode,studies its benefits.

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supply chain finance;mode

F830;F273.7

A

1005-152X(2010)16-0121-03

10.3969/j.issn.1005-152X.2010.16.037

2010-06-21

王婷,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物流金融;庄小云,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第三方物流管理。

猜你喜欢
共生供应链物流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英语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 08:10:14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 01:05:44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