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IPO市场,但同时热钱也在觊觎着中国市场。沪深股市去年IPO融资总额为1856亿元人民币,预计今年内地市场IPO融资金额有望超3200亿元人民币。与之相对应的是,海外热钱也开始经由各种渠道进入中国等新兴市场。
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的确需要资金注入,但另一方面,热钱本身似乎令人生畏,毕竟热钱的市场冲击力极大,有可能加剧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波动。更重要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低谷,通胀预期正在加强,热钱的大量涌入极有可能促进物价上涨,最终加大通胀的可能性。
关于制服热钱的问题,笔者建议应该承认其中的一些合理性,才能采取正确措施。事实上,海外市场热钱逐利的目标在于货币升值预期,其中不乏基于经济基本面的判断。从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看,复苏的速度明显要快于美国、欧洲等其他经济体,这就意味着人民币币值本身有着相对升值的需求。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兑美元采取钉死策略,基本维持在1美元兑6.82元人民币左右。市场定价本身与现实经济复苏速度之间的差异,才是热钱觊觎中国市场的根本原因。当然,热钱看好本币升值的前景,并不意味着调控部门必须要据此而被动升值。只是,调控政策的实施关键或许在于政策技巧,而不在于严防死守的拒绝热钱态度。
提到制服热钱,不妨把视线转到3年前。在2007年经济处于上轮巅峰期时,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央行彼时就出现了应对难题。即热钱进入之后导致通胀问题严峻化,而央行面对通胀不得不多次提高市场利率,这反而进一步刺激热钱为谋求高利差涌入,出现了调控政策自身矛盾的状况。当下的经济形势与3年前的繁荣期并不同,尽管中国经济复苏速度超前,但毕竟仍处于经济低谷时期,热钱本身的套利目标并不算高。由此导致的积极结果是,调控当局制服热钱的能力在加强,特别是在物价水平处于历史低位的情况下,加息政策暂时无须实施,但这同样为遏制热钱的负面影响奠定了基础。
其实,热钱只是人们对于海外进入资金的统称,其中固然有投机性资金,但也不乏长期投资性资金。在2008年股市楼市低迷时,仍然有大量不明外汇储备增长,对此的唯一答案就是,进入中国的“热钱”很大一部分老实趴在了银行账面上。据此来看,入境的海外资金很多并不是真正的热钱,反而可能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低息借贷资金。
揭开热钱之谜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政策应该适度顺应市场形势的变化。既然市场预期人民币升值,并且长期盯死美元并不符合“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政策,那么适度推进本币升值,反而有助于缓解海外投机资金的进入,同时让长期投资性资金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所用,或许这才是更加积极的调控政策所在。更重要的一点,鉴于经济仍处于低谷复苏阶段,本币现实升值的空间并不大,所以也不会严重冲击国内外贸产业的发展。
因此,IPO规模全球第一与热钱进入间的确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对于后者未必总是视为大敌,适当的政策调整反而有可能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复苏。▲(作者是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