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闻宣传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阶段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对外开放的必要支持。
作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各种新闻媒体应以强化为农服务、增加农民收入为着力点,把三农新闻宣传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不仅可以促进新闻媒体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也是新闻媒体运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契机。
一、要面向基层,在服务大局、服务群众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所谓三农,基调是农业,基地是农村,核心是农民。随着社会发展,党和政府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
党和政府的重视使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为现实的可能。这也使新闻媒体关于三农的呼声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有了落脚点。
那么如何面向基层,在服务大局、服务群众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呢?
(一)从过去的“媒体本位”转变为“三农本位”
在当今以商业文化为表征的消费社会的环境下,受众成为新闻传媒存在的社会基础,是社会信息的源泉,也是新闻传播效果的最终实现者。有关三农的报道,必须从过去的“媒体本位”转变为“三农本位”,牢固树立三农意识,以平民化的视角、大众化的理念、通俗化的方式,认真做好三农报道。
(二)深入到农村,到农民中去
我们不仅仅要真实地展示广大农民的生存现状,及时传递农民的心声,反映他们的求索和经验,我们更要通过这一张张沧桑的面孔,一个个或心酸、或喜悦的故事,理性、建设性地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了解农民群众的生活,要与农民和农村干部交朋友,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什么事情使他们高兴、什么事情让他们发愁,才能发现更多新闻线索,挖掘农村中的“亮点”,才能采写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三农新闻,为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树立为三农服务的观念。
媒体为三农服务主要体现在信息服务上。具体要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服务:提供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服务;提供种植业和养殖业新技术、新品种的信息服务;提供农产品价格、销路、需求等信息服务。
进入2009年以来,结合自身实际,《农村·农业·农民》B版以提高认识为着眼点和突破口。以强化为农服务为着力点,以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为落脚点,杂志开辟出《科技》、《健康》、《法律》、《旅游》、《养殖》5个栏目、10个版面为广大农民送去农业科技、种植技术、健康常识、涉农法律信息、旅游、养殖技术,并开辟《帮帮忙》栏目,搭建农产品、农机具购销平台。
政策和法规本身也是信息,也需要通过媒体传播到农村和农民中去。深入浅出地宣传党中央、国务院的各种重农、支农、惠农政策,及时为农民提供各种政策、法规服务,这是媒体权威性和指导性的体现。同时,新闻媒体也要把三农方面的信息传递到全社会,以引起决策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促进有关问题的解决。
二、重在引导,为在全社会形成重农、支农、护农的氛围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前不久,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中书写的3个“最需要”,令人警醒。
目前,在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三农的主要矛盾已集中体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上。增收既是广大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闻媒体做好三农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闻媒体要围绕增收这一主要目标对农民加以引导:
(一)培养农民信息收集、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和意识,引导农民利用各种信息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这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市场经济下的农业需要信息支持,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从电视、报刊、广播或互联网上获得市场信息,从而决定生产经营的品种、项目和数量。
(二)引导广大农民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效益观念,成为增收主体
要围绕增收这一目标,转换三农新闻报道的视角,把过去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商品生产宣传及时转移到提高农业社会化、产业化、标准化,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上来,反映各地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采取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有针对性地加强发展民营经济和劳务输出等方面的增收新途径、新领域的宣传,使广大农民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效益观念,成为增收主体。
(三)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在实践中的创造,推广先进经验,引导农民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生产方式
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农民在实践中的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等都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新产物。
报道应以内容取胜。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深度挖掘主题,树立精品意识,大胆创新,力求突破。
(四)着眼于鼓劲,着眼于稳定,着眼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农村总的形势是好的。我们在新闻报道中,要始终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着眼于鼓劲,着眼于稳定,着眼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即使是触及问题的报道,也要从积极的、建设性的角度切入,着眼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以揭为快,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
把农民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形成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环境,为在全社会形成重农、支农、护农的氛围作出贡献,媒体应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新闻媒体要加大对三农工作的宣传力度,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舆论氛围。
三、工作中需要注意和把握的几个方面
工作中需要注意和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报道内容应贴近三农,要带着感情才能做好三农宣传工作
三农报道内容要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不能故作高深,也不能高高在上。要实实在在地为农民着想,把上下各方面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高品质新闻产品和精神食粮。
三农报道要以强化为农服务,增加农民收入为着眼点,要善于把报道内容与农民的联系由间接化为直接,由概念化为直观,要把三农报道同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及切身利益紧密结合。
(二)要以小见大,揭示规律,跳出农业宣传农业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宣传报道;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宣传好重大典型,多用基层群众的视角,多写有血有肉、可读性强、思想性强、有分量的报道;同时希望加强舆论监督和民意反映;要以小见大,揭示规律,跳出农业宣传农业。
在报道中要具有全面、正确、深刻的大局意识。一方面抓住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做好报道。运用正确的舆论推动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抓住新问题、新思路、新事物、新动向。使报道真正为农民服务,真正具有活力。见微知著,要具备在无关紧要的事实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大新闻”的能力。
(三)不人云亦云,而要“人云我新、人云我实、人云我深”
在开展报道时,要依托现有资源,跳出思维定式,紧跟时代脉搏,发挥创新精神,不断提高杂志的竞争力;要善于替农民说话,敢于为农业说话,热心为农村说话,抓住热点、难点、重点,带着问题,准确定位,为全省农民鼓与呼。做好三农报道要在可读性、可用性和可塑性上做足文章,要面向农民、面向城乡一体化,抓好市场经营、激活内部活力,立足服务,突出特色,展现活力。宣传报道尤其要做到有创意、有策划,打组合拳,用典型说话、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用图表说话、用观点说话,不要人云亦云,而要“人云我新、人云我实、人云我深”。
三农问题是新闻的富矿,农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是三农新闻的不竭源泉,三农报道只有一如既往关注他们的前途命运,做好政策解读、答疑释惑;知识传播、信息服务;排忧解难,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鼓与呼,才能为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