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富民,至高无上的责任

2009-12-31 00:00:00周尚文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09年10期

6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而对一个人而言,则占去了人生的主要旅程。60年来,共和国是怎样走过来的?怎样由一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国家成为一个国力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屹立于强国之林的世界大国?从根本上说,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获得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旧社会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毛泽东向全党发出号召,对革命胜利后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出路指出方向:一是要靠自己努力,戒骄戒躁,牢记“两个务必”,实现由革命战争状态向和平建设的转变,由“打倒旧世界”向“建设新社会”的转变。二是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明确提出“一边倒”的方针,这一方针的着眼点,不只是出于对苏联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同,更是出于改变新中国的生存环境,谋求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需要。

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要选择新路,果断地将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共产党的使命不但要使民族获得独立,而且要使国家富强起来;不但要让人民挣脱旧社会的苦难,更要使民众富裕、幸福。这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嘱托。

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没有提供现成答案,只能靠自己去探索、实践和总结,用邓小平一句名言,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开辟新路,需要极大的政治胆略和政治智慧,需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需要大胆实践,及时总结。亲身经历这场伟大变革的人,都能撷取其中一些难忘的篇章,说明党领导亿万人民开辟新路之艰辛。

安徽小岗村农民偷着搞“包产到户”,深怕触犯禁律,党要不要支持农民的这一举动?有人说,这是退到单干,走回头路。但中央肯定这是农民的一大创举,党中央连续数年发“一号文件”,明确农村改革的方向,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并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各行各业的改革。

南方开辟经济特区,有人说,西方殖民者又来了。邓小平明确表示,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重要试验,落后就要挨打,当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走出闭关锁国的怪圈,放手引进外国的资金和科学技术,才能使中国经济腾飞,较快地进入先进国家的行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亮点,它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理论品质,也指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

近年来,“中国模式”、“北京共识”、“中国时代”等新概念成为外国学者研究的新领域。实际上,所谓“中国模式”,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创新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中国共产党至高无上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