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009-12-31 00:00:00王海音
群文天地 2009年23期

如今,只要稍稍关注一下,就可以发现:各地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十分活跃。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以及强烈的亲切感和可参与性。它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喜庆热烈的气氛和欢乐祥和的氛围,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所谓“民俗”,一般解释为民间(民众)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进一步说,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有,并世代相传的生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代代相传的那些生活习惯和文化现象。它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象征。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与其他一些文化现象所不同的是,它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创造结晶,它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应对生存环境、维系人际关系,满足精神需要,不断丰富和积累起来的社会文化产物,它往往纯朴而感性、神圣而热烈,并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人们常说:“积久成习,约定成俗”,一旦成为习俗,这一社会群体内的所有成员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群体生活的模式。例如春节、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全体民众、不论年女老纪,富贵贫贱,都在这一天过年。同样;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时节赛龙舟,中秋祈盼亲人团聚等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文化。它们最初的起源,也许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典故或历史契机,但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生活和精神上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一种规范的生活习俗,即群体生活中约定成俗的行为习惯和文化模式。

正因为民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社会群体生活的一种模式,所以,从空间范围上来讲,民俗具有一种地域的特征,也是民间所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从时间推衍承袭上来讲,它具有一种反复出现、代代相传的特点。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会不断补充一些新的内容,发生某些变化,但它总是沿着自己的根脉向前延伸。人一出世,就在他所生活的群体中,接受着这种最基本的民俗文化熏陶,直至今日乃至未来,这种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是它坚强稳固的传承性和耐久力,它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感情寄托。

民俗文化的表现内容和形式极其丰富,可以说包涵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在民间各种庆典仪式和民间礼仪以外,更多的是以言传身教而来的表演艺术,例如流行于大江南北的秧歌、腰鼓舞、龙舞、狮舞、花灯舞、旱船舞,以及各种吹打乐和赛歌会,并由此派生出更多的民间舞种和民间音乐,极大地活跃和丰富了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起到营造喜庆祥和气氛和愉悦人们性情的作用。这种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往往是自觉和由衷的,它不仅使群众文化的活动变得生动、形象和丰满起来,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社会效应。它不仅丰富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也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民俗文化是一种民间百姓自己的文化,是一种最基层、最本原的群众文化。它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它会随着历史的长河不断延续下去,它融洽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和生活流程中,储存在社会各阶层的心理结构中,具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它又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民族民间文化宝库,各个艺术门类都可从中汲取生动的素材和丰厚的营养,从而为人民大众创作出有血有肉的艺术作品。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它的研究和探讨,并有效地加以传承和保护;我们应该掌握民俗文化的发展规律,并科学地运用这些规律,从而推进新时期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