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记者杨嘉)7月30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第十一届中韩出版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的中心议题是中韩两国出版业最新发展状况及世界出版业发展前景研讨。25位专家学者组成的韩国出版学术代表团,带来了来自黄海彼岸出版学术界的最新动态。100多位国内出版界专家学者的出席,使本届年会的学术气氛更加浓郁。来自韩方的六位代表和中方的四位代表,分别就出版领域近期最为关注的金融危机对出版业的影响、如何增进中韩出版交流、版权保护与贸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韩国出版学会会长李正春、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处长王华等参加了年会。
郝振省肯定了年会的意义,他在致辞中讲到,中韩出版学术年会发起于1995年。15年来,共发布、发表论文近80篇。这些论文,代表着不同时期中韩出版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不仅为两国出版业界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有益的借鉴,也为两国出版学术界互相了解研究动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韩两国出版研究者通过这一学术交流的平台,探讨两国出版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探索两国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两国及国际间的出版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王华代表新闻出版总署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表示这一国际性出版学术交流平台的建立,为两国出版学界加强交流合作、增进友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相互学习和彼此借鉴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新闻出版总署始终给予高度关注,并继续给予大力支持。
韩国出版学会会长李正春回顾过去中韩出版学术界交流的历史,他说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出版的生产和流通及读者的接受环境产生的影响深远。随着读者环境的污染,以及网上资源的泛滥,宏观话语正在消失。我们并不否认电子革命所伴随的信息化的巨大浪潮,只是要强调受众的教育,教育受众能够正确地辨别并评价信息、而不是被信息淹没的能动。信息与知识都以“知”为前提,但它们却不是同一层面的“知”。信息是散在的、破碎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意取用,而知识却需要通过长期著述的书籍,经过深刻的思维来获得。特别是进人数字时代,发达国家从文化运动层面促进读书教育,因为通过阅读获得省察的机会,这与个人和国家竞争力直接相关,数字时代的创意性正来自于阅读。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为155种优秀出版物颁奖
本刊讯(记者王化兵)7月31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举行了优秀出版物奖颁奖大会,《于丹(论语)心得》、《中东国家通史》、《三联生活周刊》等155种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分别获得中国出版集团第四届优秀图书奖、第三届优秀报刊奖。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图书奖和报刊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本次获奖品种是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近两年出版的2万多种出版物中,经过三轮专家论证、两次初评和复评的民主投票后遴选而出。
在获得中国出版集团第四届图书奖的126种图书中,《于丹<论语>心得》《穆旦诗文集》等16种获得荣誉奖;《中东国家通史》《明式家具研究》等20种获综合奖;《旷野无人》《采访本上的城市》等8种获得优秀选题奖,《荣誉》《水经注校注》等8种获得优秀编辑奖;《西谛藏书善本图录》《画说红楼梦》等5种获得优秀设计奖;《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谈艺录》等5种获得优秀校对奖,《牛津英汉双解学生词典》《自珍集》等5种获得优秀印制奖;《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马未都说收藏系列》等8种获得优秀畅销书奖;《藏獒3》等5种获得优秀“走出去”奖;《炎黄风情》等5种获得优秀音像电子出版物奖。此外,本届评奖首次设立的特别奖授予了《永恒的旋律》《西藏今昔》等41种喜迎党的十七大、反3·14“藏独”、抗震救灾、服务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纪念改革开放30年等服务大局的图书。
在获得中国出版集团第三届优秀报刊奖的29种报刊中,《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栏目》等5种获得优秀栏目奖,《新文学史料》、《读书》等5种获得优秀编辑奖。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表示,希望通过评奖催生一批时代精品和传世之作,聚合一批产品集群和品牌集群,培育一批领军人才和出版新秀,为把集团公司建设成国际一流出版传媒企业集团打下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