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莉
很多教师反映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经典案例已被前人发掘尽了,剩下的课例都很平淡,像一杯“白开水”一样,没有什么感觉。其实不然,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为例,一位教师的两次试教,效果迥异。
第一次试教片段实录
1.创设情境导入
师: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自己的节日。瞧,二(2)班的小朋友正在为班上的中队活动布置教室呢。我们一块去看看,好吗?(出示课本第48页的主题图)
2.探索新知
(1)出示课本第48页的主题图,收集数学信息。
问:告诉老师你在图中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们做了56面红旗,要挂成8行。
生2:我们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
生3:我们带来27个气球,每9个摆一行。
(根据学生的回答次序,黑板依次出示三组信息。)
(2)提出数学问题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①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每行挂多少面?
②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得到多少颗五角星?
③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多少行?
(根据学生的回答次序,板书有针对性的三个数学问题。)
(3)解决问题
①解决“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每行挂多少面?”
②解决“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得到多少颗五角星?”
③解决“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多少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第二次试教片段实录
1.播放全景的主题画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吗?(对,“六一国际儿童节”)
这是咱们自己的节日,大家都会把班上布置得漂漂亮亮的。瞧,这是二(2)班的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呀?
生:在布置教室。
问:你们看看,他们都准备了一些什么来布置教室呢?
生:小旗、五角星和小汽球。
2.讲解第一组画面(课件出示第一组的画面,有一行行的小旗)
师:好,那咱们就先来看看第一组的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在做小旗)那如果老师告诉你,他们有56面小旗,要你来支配你会怎样利用它来布置教室?(指名说)
(1)教学56÷8=7。
生:我会像他这样一行一行的挂起来。
问:那你会挂成几行呢?(1行、2行、3行、4行、5行、6行、7行、8行……)都可以。
师:你是怎么挂的?
生:有平均挂的,也有不平均挂的。
……
师:我很喜欢其中一个同学的支配方法:板书出示:有56面小旗,挂成8行。
问:根据它的条件,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平均每行挂几面?)
问:怎样解答?(生:56÷8=7)谁来说说看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
生:因为是把56平均分成8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计算。
问:那你在计算的时候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想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小结:刚才咱们中把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7面小旗。那如果老师把它挂成7行呢?(出示:要是挂成7行呢?)
(2)教学56÷7=8。
问:你们会解答吗?(会)请同桌的互相讨论讨论,看看怎样列式解答。(让学生自由地讨论)
师:哪一组小朋友来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指名回答)
问:你是怎样列式?答案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56÷7=8,想七(八)五十六,所以56÷7=8。
师:(再请一对同桌说说看)你们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3)对比。
师:那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算式在计算中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道算式在计算中用的都是同一句乘法口诀。
小结:真不错,也就是说这一句乘法口诀解决了2道不同的除法算式。所以,我们在计算除法的时候就要想到乘法,看看除数和几相乘会得到被除数,然后再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3.课件又返回到总画面,再出示一一出现第二、三组的条件(分别进行解答)
评析: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显然,第二次试教要比第一次试教更有思维的含量。特别是课例中,“在56面小旗布置教室怎么挂”方面,试教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挂成8行”,而试教二,却是在前面学生已学“用2、3、4、5、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问学生“如果他们有56面小旗,要你来支配你会怎样利用它来布置教室”?看似一个漫不经心的提问,却是一个开放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充分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现有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发展、兴致高涨,教学效果怎能不好?在课堂中,教师应做教学的有心人,去充分挖掘教材,调动学生思维,积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寻找教学的“创新点”,这样,“白开水”就一定能够变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