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来源及调适路径

2009-09-11 08:25:30罗品超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调适大学生

罗品超

摘要: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也越发突显出来,因就业压力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给高校的就业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来源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们必须通过就业形势分析、正确认识自我、求职技能训练、心理干预等措施来对大学生进行多渠道、全方位的调适,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调适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保障大学生健康成才与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调适;路径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4-0117-03

近年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已逐渐被社会和大学生接受,大学生有了更好地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但与此同时,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竞争日渐激烈,就业难度日趋增大,毕业生因不堪就业压力而自杀的报道不断见诸于各新闻媒体,这使社会和家庭蒙受了巨大损失,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因此,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正确引导毕业生调适心理。对于增加高校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效率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缘起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来源是多方位、多层面的。基于大学生社会生活环境、生理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来源可总结为以下四个层面:

一是社会层面的压力。我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末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据统计,1998年的毛入学率只有9%,普通高校在校生总规模为643万人。而到了2004年,毛入学率达到19%,普通高校在校生超过了2 000万人。毕业生人数则由2001年的117万上升到2004年的280万,3年之间增加了163万。2005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创记录的338万,比2004年增加58万人,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达到559万。而与此同时,社会需求相对不足。这种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而就业岗位相对减少的局面,使毕业生承受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尤其是一些能力和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压力就更为明显。

二是大学生自身层面的压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应该对自己、对职业及周围社会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并据此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然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一些毕业生在自我认识方面存在偏差。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影响了就业定位的准确度,直接增加了自己的就业心理压力。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毕业生争先恐后地涌向沿海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而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却无人问津。毕业生集中选择到北京、深圳等地工作的意向较强烈。人才扎堆的现象使就业的压力更为明显。在这种盲目追求大城市、好职位、高薪水的过程中,由于实际能力和职位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应聘多以失败告终,多次失败后则给自己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这些同学对就业的认识过于理想化,对就业困难在思想上准备不足,一旦遭遇挫折,就认为自己连一份理想的工作都找不到,觉得自己非常无能,甚至有些学生在极端重压下走向了绝路,令亲人痛苦,师友痛心。也有许多学生在寻找工作期间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认为自家没有过硬的人际关系,怎样努力都是没用的,于是产生消极对待的心理。这些观念不利于其就业主动性的发挥,只能增加毕业生负面的心理压力。

三是家庭层面的压力。有些家长对孩子投入了许多并寄于无限期待,希望孩子毕业时能找一份符合家长期望的工作。然而家长的期望往往与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学生深感内疚,觉得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于是产生了强大的心理压力。还有一些来自下岗家庭和经济贫困家庭的毕业生,因为家长付出巨大的代价供自己读书,他们明白生活的艰辛,于是迫切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早日帮助家庭摆脱经济困境。然而在找工作时又屡屡碰壁或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种矛盾也给毕业生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四是同学层面的压力。每个大学生的个人经历不同。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人际交往,大学生在学校中得到的能力锻炼也是不同的。即使在外在环境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每一个学生在经过大学四年后也会表现出能力上的差异,从而使他们在学校面临各种各样的竞争时,如班干部竞选,学生会、团干等竞选时,感到压力就在身边。在找工作时,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在竞聘岗位时,能力较弱的毕业生总是时刻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尤其在多次竞聘失败后,容易使自己陷入强烈的挫折感中,形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就业机制上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把就业责任主体从国家变成毕业生本人,明确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使大学生从被动等待分配转向主动求职择业,提高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他们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就业制度改革本身尚处在进程之中,许多制度尚待进一步完善,这就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富余人员的分流,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转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使本来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待进一步地健全和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新机制尚未形成,使毕业生对就业工作产生了忧虑。

第二,从就业思想的准备上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进程之中,受社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也在进行不断地调整,因此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地域选择和社会地位。强调自我发展等。而在就业工作中,有些就业指导老师一味强调当前就业市场的严峻,要求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使学生觉得理想和现实差距较大,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增加了对就业的失望感和恐惧感,增大了就业压力。加上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对就业工作和毕业生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干扰了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心态失衡。

第三,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上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使得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成才意识和创业意识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和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非常强,同时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教育体制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其能力和素质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于是大学生适应市场的压力普遍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比较少,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稳定,还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

问题,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往往脱离现实,不顾实际条件,择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盲目性往往增加了就业失败的可能性,而且不少毕业生仍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要求工资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生活舒适一点,不愿意到基层,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害怕承担风险。由于在择业观念上存在种种误区,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造成了就业的困难,同时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调适的路径

就业过程中由挫折和冲突引起的心理压力既不利于毕业生就业,也不利于其个人成长。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采取有力措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帮助毕业生准确分析就业形势,学会客观分析自我与现实,训练求职技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就业心态,从而达到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

第一,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的力度。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通过整理、归纳和分析,预测就业形势和人才的供需矛盾,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就业指导老师应结合这些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就业形势分析。现在许多高校已建立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提供了就业咨询服务,做到了信息资源共享,但是需要进一步为毕业生的流向和人才的宏观调控提供准确的数据分析,及时更新发布信息,以使毕业生能够准确了解国家的宏观政策、供需情况等信息,使他们在就业中能减少盲目性。学校还应尽力了解每个毕业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尽量帮助毕业生达成他们的就业愿望。要简化环节,降低成本,方便快捷地为毕业生办理各种就业手续。

第二,提升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大学生正确估计自身的能力和兴趣,了解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判断自己的能力和职位是否相匹配是正确选择职业的前提。因此。就业辅导工作应帮助大学生正确评价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学会分析岗位要求,使自己的就业定位更加准确,减少不切实际的幻想,避免高才低就的遗憾,真正做到人职匹配,实现自己的理想就业目标。就业辅导工作还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志在四方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提升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还应包括转化学生的就业观,树立行行出状元的理念,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同岗位。特别是在社会分工日益明晰的今天,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完全吻合,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目前大多数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求职过程中,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近或相关的职业。只要具备优良的素质,在新的领域里很可能会闯出一片新的天地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还可以提倡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等等。对就业取向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多渠道的尝试,有利于毕业生顺利达成就业目标,缓解就业的压力。

第三,强化大学生求职技能的训练。求职择业技巧对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影响极大。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除了传授大学生就业必须的诸多专业知识外,还应进行一些基本技能训练,如人际沟通技能、面试技巧、简历制作、挫折训练、时间管理技能、压力调适方法等等。通过这种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可以帮助毕业生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确定择业目标,以便在不同形势下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工作。另外,通过毕业实习、日常见习、参加社会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社会就业与职业的实际状况,从而完成就业前的必要训练,保持在就业中的主动性。

第四,构建心理干预和危机预防机制。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和心理咨询中心合作,就业指导老师在平时要积极与学生接触,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向心理咨询中心转介,由专业老师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以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健康成长。高校可通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面谈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为学生排忧解难,也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训练,对有相同问题的学生群体进行辅导,如针对毕业生的择业焦虑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对毕业生给予高度关注,给予积极暗示,避免消极的断言,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情绪的宣泄,引导学生把不愉快的情绪发泄到有益的活动上来,如唱歌或参加体育运动等。在心理干预工作中,我们仍然应以预防为主,以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为目的,开展小组训练、模拟双选市场、模拟面试考场等活动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邦勇,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5):519-524

[2]吕世军,张海峰,刘俊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思考[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3,(3):69-70

[3]刘雪梅,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自我调适[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4-96

[4]孙玉贤,浅析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J]_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8):46-47

[5]刘志达,林岚,大学毕业生就业挫折心理及其调适[J],教书育人,2005,(8):25-26

[6]姚轶蓝,大学生就业心理机制及其偏差归因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2):49-51

[7]颜农秋,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疏导[J],高校理论战线,2004,(7):47—49

猜你喜欢
调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浅析女研究生就业压力成因及调适
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19:33:06
浅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东方教育(2016年18期)2017-01-16 11:19:33
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教育对策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22:24:46
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2:27:17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电影文学(2016年19期)2016-12-07 20:02:45
年轻教师课堂不良情绪与自我调适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2:25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