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真
每一节数学课结束,我都会问问自己: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得快乐吗?这节课的教学效率高吗?还应从哪些方面改进?以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就这几年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让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好的教学设计犹如一首流畅的乐曲,让人回味无穷。因此,有效的数学课堂首先需要我们进行精心的设计。如教学《正负数(一)》一课,正负数是学生刚接触的内容,要让学生理解正负可以互相抵消不那么容易,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我认真研读教材后,确定了教学重点:理解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会用正负抵消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计算间隔时间。然后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幼儿学走路”这一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淘气、笑笑和小兰正在学走路,由于重心不稳。向前颠几步后又向后颠几步,然后让学生用正负数记录他们的比赛情况,并思考:假设他们颠的每一步是相等的,请问与原来的位置相比,他们各前进或后退了几步?
(二)以小兰的位置记为-1,笑笑的位置记为+1,如果笑笑站着不动,那么小兰至少要走几步才能追上笑笑呢?(理解间隔时间的计算。)(三)应用正负互相抵消解决课文中的例题:为了检查某味精厂袋装味精的净含量是否合格,检查员抽查了5袋,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包装袋上标明净含量是100克。)第一袋味精与第二袋味精的总质量是多少?第三袋和第四袋呢?5袋味精的总质量是多少?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四)抢答游戏。回答正确的同学加5分,答错扣5分,抢到不答或在有效答题时间(3秒)内不作答得O分。最后累积得分,并说说是怎么算的。一个“颠”字唤起了学生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形象地诠释出+1、-1可以相互抵消的数学知识;再以“小兰的位置记为-1,笑笑的位置记为+1,如果笑笑站着不动,那么小兰至少要走几步才能追上笑笑呢?”轻易地解决时间间隔问题;最后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正负数的产生过程,提升学生解决相隔问题的技巧,使学生对原有的正负数与O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不仅把整节课推向高潮,而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正负数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节课中,无论是正负相互抵消,还是间隔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让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老师只是在关键的地方点拨、引导,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如此课堂教学怎么不让学生爱学、乐学、学得轻松有趣呢!
二、走下讲台。加强指导,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最不容易把握的部分,许多合作学习由于教师没有有效的调控而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有的教师在学生合作的时候无所事事地等待学生合作的完成,浪费了把握学生资源生成的最佳时机。实际上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容易放开,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合作学习是获得反馈信息,获得生成资源的重要时期,应该是教师最为繁忙的时候。教师应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及时收集生成信息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集中反馈。
如在教学《正方形的周长》时,有这样一道题:一张正方形桌子周长32分米,2张这样的桌子拼成的长方形桌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这是一道思考题,我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纸代替桌面,先独立拼一拼,想一想怎样计算周长,然后小组交流。在小组合作中,有的小组很快就算出来了,我让他们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结果他们互相启发竟然想出了三种方法;可有的小组一种都算不出来,我就让已经算出来的同学做小老师教这些小组的同学,结果在交流中同学们想出了下面几种方法:
①8+8+8+8+8+8=48(分米)
②6×8=48(分米)
③32×2--2×8=48(分米)
④(4×2--2)×8=48(分米)
⑤(8+8+8)×2=48(分米)
⑥32+2×8=48(分米)
⑦3×8+3×8=48(分米)
⑧(8+8)×2+8×2=48(分米)
⑨32×2—32÷2=48(分米)
⑩8×8—2×8=48(分米)
当交流到计算四张桌子拼起来的周长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每多一张桌子就多出了两条边,也就是多出了16分米。”
由于在巡视中,老师了解了学生的想法,而且引导他们再想想有没有其他方法,在老师的提示鼓励下,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因而不但想出了多种方法,而且在交流中发现规律。可见,在小组交流中,教师的有效调控不但可以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三、耐心倾听,善用评价,引导学生的思维往纵深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可是多么遗憾,许多教师常常忘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作为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呢?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作出相应的反馈,对好的加以评价鼓励,对有价值的加以引导,引导学生的思维往纵深发展。使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课,我出示一幅张贴画。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这幅张贴画有几张?
生:54张。
师:很多同学都说是54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我是一排一排数的,一排6张,9排就是54张。
生2:我是一竖一竖数的。
师纠正:我们把这样一竖下来叫做一列。
生重复:我是一列一列数的,一列9张,6个9相加得54。
生3:我把他分成两部分,这样一排9个,三九二十七,两个27相加就是54。
师:你能想办法用我们学过的口诀来解决没学过的问题,真了不起。
生4(受生3的启发):我把他分成三部分,这样一排9个,二九十八,三个18相加就是54。
师:你不但认真听讲,而且积极思考,能触类旁通,厉害!
生5:我也把它分成两部分,左边5列,右边一列,五九四十五,45+9=54。
生6:我也把他它分成两部分,上面4行,下面5行,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24+30=54。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计算这张张贴画的数量,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思考了一下,有一人举起了手:都是把它分成两部分,再利用口诀计算。师:都得分成两部分再算,是不是太麻烦了,如果我们不分成两部分,能不能直接用口诀算出来?大部分同学摇了摇头,有几个同学举手:编6的乘法口诀。在上例中,当学生想到分成左右两部分再利用口诀进行计算时,老师加以鼓励,马上有同学想到分成三部分,还有同学想到分成上下两部分……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培养,而老师并不满足于计算方法,“都得分成两部分再算,是不是太麻烦了,如果我们不分成两部分,能不能直接用口诀算出来?”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于是需要编写“6的乘法口诀”就水到渠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总之,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首先教师心中要有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意识,然后以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为出发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再运用评价的杠杆作用加以调节,从而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责编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