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虎
生存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只有生存下来才能谈生活,生存的好必须具备较强的劳动能力,获取劳动能力必须接受教育。“学会生存”指的是人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所有潜能,以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这里所说的各种潜能,包括承受能力、竞争能力、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创造能力、独立能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等等;生存能力不仅指理性判断和理性思维,还包括对美好事物和大自然的热爱和感动,憎恶扬善的正义感,尊重生命和人权的基本伦理道德,对他人和社会的爱心及奉献精神。在这样一个知识更新迅速、职业更替频繁、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生存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主要措施
1、德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尊重社会,学会规则,追求理想
社会性生存具有社会属性,是指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现实的人,人是社会的主体。表现在任何个体生存必须学习、接受、服从群体一定的规则。而这种规则在学校教育中即德育,德育能够帮助个体认识群体中的规则。我国的学校德育即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德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应该摆脱一时一事的功利限制,坚持以人为本。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学校德育太功利化,以致于失去了自己的目的和价值。有学者在分析中外学校德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指出:学校德育只有建立在个体德育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人心。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应该是以个人为本位,尊重学生的意愿。
在目前的德育中,我们要反思:学校的德育是否以个人为本位?教育是否满足学生个体生存需要?班级作为学生生存的场所,每位学生在班级中是否感到安全?学生归属感如何?……以上诸多问题解答涉及德育改革。德育改革关键是清楚学生需要的德育,是能帮助学生实现社会性生存需要的德育。
只有学会适应社会的大环境,才能更好地净化社会、改变社会、创造社会。社会对学生的看法要尊重,学生对社会的看法也要尊重,大家只有相互尊重,人类社会才会健康文明快速发展。德育改革中尤其要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养学生完善自己,即从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上给自己确立人格的高标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内省机制,用“理想的自我”去观察、评价和调整现实的自我。要做到“慎独”,关键是有高度的自觉性。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爱心,常存善念,乐善不倦。
德育是教育工程中非常复杂的环节,空洞的说教、填鸭式的灌输只能让人心生抵触,更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从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思考,从细微处人手,从具体抓起,多搞活动,让学生从情景中去感悟。如宁夏教育厅确定从2007年起,每年5月为全自治区学生“孝敬父母月”,号召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以“孝敬父母、学会感恩、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主题的各类活动。这个活动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科学探索和具体实践。
2、智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育者要围绕生存能力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并培养科学态度,为学生奠定比较完善的知识基础;积极提高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育勇于探索的精神,发挥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教育比作一朵花,而智育只是其中的花瓣之一。的确是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讲,智育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让人成为“人”的手段,是培养人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比如一个人的冷暖,必须由自己去“感觉”,如果一个人的冷暖凉热都要父母来“决定”,这个人的生存能力可想而知。这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对教育的思考:不能独立思考的孩子,就没有独立性。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就要提供一些机会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智育到底要培养学生哪些主要的生存法则?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关系时曾强调:“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如此教育才有利于一个人适应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这一点正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智育的发展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生存的需求。
就目前中国的教育来说,学生学习知识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升学考试,这个目的本来无可厚非,因为升学是学生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问题是,现在许多中小学的智育全部是为了应付那几天的考试,学生长期处于苦读、死读、乏读状态之中。在这种学习状态中很少去探求知识的根源,多数处于拿来主义:唯书论、唯师论、唯一论等观点禁锢学生能力的发展,这种“智育”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发展的权利。在这样的“智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使通过了升学考试,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能力,以至严重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及其生存能力。能通过考试的,也仅仅是少数人,这种为少数人服务的选拔式的教育,全然不顾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显然这是与新课改的理念相违背的——没有面向全体。
那我们在智育方面主要从哪个角度进行培养呢?关键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教师做每一件事,上每一节课,对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思考是否有利于学生将来生存的需要,是否能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一,教育者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充分认识独立思考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新课程大力推进的今天,教育者能否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能否真正实施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变“讲堂”为“学堂”,使学生逐步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反思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主张——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生不懈的追求。
其二,在课堂上要努力构建“问题一引导—探究”教学模式,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尝试困难,激发思维,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领悟、去探究。问题的答案,教师不必急于呈现给学生,在困难面前让他自己爬起来,不要总是把捕好的鱼送到他们嘴边,要教给他们正确的捕鱼方法。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由幼稚变为成熟。我们要让他们明白,生存最主要的是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而不是一味依赖别人。并且以后还要让他慢慢学会避开荆棘,要让他从失败中能够学到教训,指导下一次的成功。
其三,在教学内容、方式上,教育者应该传授学生“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能够做出有见识的决策,以及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对照这些,检讨我们目前的基础教育,是很难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要求的。
新课程指出,教学内容应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针对长期以来封闭孤立的“教育”,陶行知有着极为精辟的论述。他鲜明地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把笼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他能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显然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智育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这不仅仅是因为知识只有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还因为社会生活本身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更重要是,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于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他们才能把知识化为修养,注入信念,铸进人格,同时也才能真正逐步形成改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
最后,在方法上要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具备了独立生存的能力,独立适应社会的能力。怎么才能学会独立思考呢?告诉学生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不唯书,不迷信书本;不唯师,即不迷信老师的讲解,对于问题应当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不唯一,寻求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求异思维能力;不唯我,学会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宿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