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学:用事业和人生体味钱的价值

2009-07-14 09:54:44赵建仁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09年5期
关键词:饭馆学校孩子

赵建仁 李 莹

杨文学事业上取得的成功靠的是他对煤矿事业高度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在十多年来艰苦打拼中,鸿远煤炭有限公司从未发生过一次人员伤亡事故。杨文学对职工常说:“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命脉,安全是企业发展的保证。”这句话,也成了他的座右铭。

杨文学穷过,穷得连2元钱的医药费都掏不起。他发誓“等挣下了钱,要捐钱给学校!”杨文学富了,有钱的他心里却一直惦记着那些贫困的人,从2004年至今,杨文学将200多万元用于慈善事业。他认为,钱到了最需要帮助的人手中,才会发挥最大价值。

为2元药费折腰

靠天吃饭的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是个有名的贫困乡,杨文学就出生在这个地方。杨文学家中有7个孩子,仅有父亲一个劳动力,因此,他们家自然是贫困乡罩的贫困户。直到9岁时,父亲才将杨文学送人学校。可是三年级才读了半年,就因为贫困而不得不主动辍学。“多一个人在公社干活就能给家里多返一份粮食,家里需要劳力,为了养活家,我选择去公社挣工分。”幼小的杨文学离开学校后,先后给生产队拉马、拉麦子干些轻便的活计。年少的孩童从父辈手中学着种地的本领,之后年复一年重复这样的人生,一直延续到1996年。其间,杨文学从少年到青年,然后结婚生子,生活枯燥而乏味,就像村庄外小树林里的一棵树,呆呆的,一熬就是很多年。

1996年,杨文学的孩子突发肺炎,他敲开了村上唯一一家诊所的门,央求大夫赶紧给孩子打针,然而,大夫坚持要求杨文学缴纳2元的费用后才注射针剂,可是杨文学摸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一分硬币都没有找到。为了救孩子,杨文学憋红了脸:“大夫,能不能先赊2块钱?”

在后来的岁月中,提起这两块钱,杨文学仍觉心情黯然,“2块钱的药费都要赊,我只恨自己没有本事挣钱,那时我就暗自发誓,一定要改变!”

与煤矿结缘

那时,杨文学听在外闯荡的村民说挖煤很赚钱,于是,他在亲戚的带领下来到了白芨沟矿。从事最苦的工作——背煤。为了多挣钱,平时要有三个小伙子一起才能背起的大块煤,杨文学扛起放在了背上,他虽然扛起了煤块,但是胶靴鞋底和鞋面却分了家。

不辞辛苦的杨文学靠着背煤的行当,挣到了2000多元钱。“杨文学挣了好多饯!”2000多元钱,在那个贫困的山村简直成了天文数字,乡亲们向杨文学投去了羡慕的眼光,但杨文学知道,这钱,来得多么艰辛。

可是好景不长,1998年,杨文学背煤的小煤窑被关闭,他几乎断了生活来源。但是,背煤的经历,树起了杨文学绝不靠天吃饭的念头,那时,白芨沟正好有一家饭馆要转让,他便用背煤积攒下来的钱盘下了这个饭馆,一干就是两年。也许正是这两年,靠着这个小饭馆,他积累下以后做更大事业的资本。

2000年,杨文学将经营饭馆两年的盈余再加四处筹集到的2万元与他人共同承包了惠农矿的一口井。好像命运故意捉弄人,他只承包了40天,井就被关停。哭泣与等待或者是自暴自弃,那个时候,都会将他陷入不可自拔的深渊,但杨文学硬挺了下来。后来,在别人的帮助下,他又承包煤炭开采工程,从此,杨文学“转运”了。

恪守誓言扶危助困

赚钱后的杨文学,心里总惦记着自己离开家乡时立下的誓言:“如果我在外面挣下钱,就给家乡盖个清真寺,给学校捐点钱。”作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杨文学从小接受着善良仁慈、扶危济困的教育。

杨文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乡盖了一座清真大寺,给家乡的学校捐献了20台电脑。“城市的孩子早对电脑不稀奇了,可是乡下的孩子们却没有见过电脑。”当杨文学将电脑打开时,孩子和老师们的眼睛都亮了。

年轻时的杨文学怀揣一个上学梦。“那时,我就梦想着自己能考上中专,当一名老师。”因为自己曾经与学校失之交臂,杨文学对贫困学生有求必应。

彭阳县的学生马兴2007年考入了宁夏大学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由于家境贫寒,连续两年无法缴纳学费。2008年,马兴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杨文学写了一封求助信:“我想完成学业,请您帮我一把!”接到马兴的信件,杨文学立刻核实了马兴的家庭情况,证实马兴家境确实贫困后,杨文学给马兴打去了电话说,“好好读书,你的学费我出了。”

在宁夏鸿远煤炭有限公司,杨文学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公司每年都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全区各个市县五保老人、特困户、残疾人的暖春关怀。

“钱只有用在了急需的人的身上,钱的价值才更大。”杨文学说,一个人做慈善是不够的,他每年都带着公司员工走进贫困地区进行慰问,让他们感受到“送入玫瑰,手留余香”。“有些员工虽然暂时没有钱救助他人,但是只要他们参与进来,就能感受到慈善的快乐,也许明天他就有意识去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1月16至18日,杨文学带领职工16人历时三天驱车行驶2000多公里,先后来到固原、中卫、吴忠等地开展慰问活动,共慰问困难群众52户、孤寡老人7人。800元、1000元……“对于那些贫困群众来说,送来的是暖暖爱意。

第一天慰问,杨文学进入了中卫市常乐镇下河沿原中卫县煤旷家属院。一进入高占英家,老人的儿媳正在给老人洗脚,负责接待的人员急忙让老人的儿媳不要给老人冼了,端走脚盆。可是杨文学却制止说,“你们继续洗,我们就在这里等着。感谢老人的儿媳给我们上了一堂孝敬父母的美德课。”

杨文学说,做慈善和孝敬父母一样,都必须是发自内心,不能假装。

1月20日,手拿着这次慰问活动的照片,杨文学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讲述困难人群的情况,“这兄弟两人都有残疾,靠嫂子照顾,有了钱他们就能过一个好年。”“这个人耳障,把钱给他时,他只会握着我的手笑个不停。”

“直接把钱送到他们手中,我的心就踏实了。”杨文学说。

猜你喜欢
饭馆学校孩子
小张的饭馆何去何从?
中国储运(2022年5期)2022-05-12 07:48:10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斯诗私塾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3期)2016-03-11 12:32:4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2期)2016-02-23 12:47:58
名副其实
奇妙学校
厨房里的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