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龙
骆芃芃1980年考入荣宝斋,有幸亲临康殷、顿立夫,徐之谦和熊伯齐等诸位先生的指导,从此开始走上了艺术之路。以其聪慧的悟性和勤奋磨炼,早在1985年中日篆刻交流活动中就被日本代表团称为“神刀女”。
1992年,骆芃芃随“敦煌古展艺术团”赴台湾举办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展,并代表大陆分别给张学良夫妇,陈立夫先生,蒋纬国先生,郝柏村先生刻印章送给他们,由于展览的巨大成功,因此获得了“国宝级篆刻家”称号。
1994年起,骆芃芃在荣宝斋出版社担任编辑,编辑部主任等工作,编著,主编和编辑了《篆刻艺术教程》,《篆刻基础教程》等百余部书籍,并屡屡获奖。她还出版了《芃芃印拾——骆芃芃印章选》,《骆芃芃篆刻集》,《骆芃芃篆刻书法》等个人作品集。
2005年,骆芃芃调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从此开始了纯专业性质的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
中国的篆刻艺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之所以生生不息地承袭和发展着,最重要的原因是顺应了每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需要,而这一演变和延续是非常缓慢的过程。篆刻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转型,如何使篆刻艺术形式和内容符合当下时代的需求,是骆芃芃常常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她一直致力于篆刻艺术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研究和探索,目的是为了拓展篆刻艺术的发展空间。骆芃芃多次将印章形式作为标识来表现,并应用于茶壶、香炉,邮票等日常生活领域;设计并刻制了许多国家重要展览项目的主题标识。其中包括2006年中非论坛胡锦涛主席宴请48位国家元首宴会菜单和大型晚会节目单上的标识“中国”印;国务院新闻办2005年在日本举办的“让世界感知中国——东京大型图片展”上的作为主题标识的“和平友好”、“共创繁荣”二枚大印等。
2006年骆芃芃担任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她更是有了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年,她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领导的直接指导和支持下,策划创意并负责总体设计了“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展览创下了全国多项第一并开创了同类展览参展人数的最高记录。展览相继在中华世纪坛、日本大阪美术馆和国家大剧院展出,轰动了全国并得到极高的赞誉。
骆芃芃始终认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首先要做好人,然后才能做好艺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的荣辱和存亡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社会的人,而不仅仅属于他自己。
骆芃芃一直在为篆刻艺术走向国际视野做着努力。去年9月,中国篆刻艺术院和西泠印社联手将“中国篆刻艺术”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了申报。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大量的工作,目前已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受理与正式回复,这将为当下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多年的精修,使得骆芃芃在艺术上收获颇丰。篆刻及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大型书法篆刻展以及中日,中韩,中新等多种国际性书法篆刻交流展。曾担任过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评委,全国妇女书法篆刻展评委等。曾荣获北京市篆刻比赛第一名,文化部优秀青年成果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和平与文化”荣誉证书,“文化部优秀专家”等。她还是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员,研究生导师、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她多次率代表团出访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以及在韩国,新加坡,南非、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讲学和艺术交流并取得很大成功。
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人民日报》,《中华儿女》等多种媒体对她进行过专题报道,她的书法及篆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电视台中南海,今日美术馆,台湾鸿禧美术馆,辽宁博物馆,国务院新闻办、俄罗斯大使馆等多家单位收藏。
责编彭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