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是大道

2009-05-13 09:14:38季羡林
领导文萃 2009年9期
关键词:太虚文化交流和谐

美国总统罗斯福问太虚大师如何实现和平,太虚大师回答:“慈悲无我。”“我”是纷争的根源,和平必须实现“无我”。“无我”才能无私,无私才能大公,大公才能实现和平。

2003年我住院以来,许多人,包括国家领导人,纷纷前来探望。温家宝总理在5年时间里来看望我4次,真让我感到诚惶诚恐。除了感激,还是感激。在和总理的谈话中我非常突出和谐的内容。和其他朋友谈话的内容也往往涉及这个话题。比如2007年6月我与金庸先生也谈到了这个话题。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时至今天,我们又提出“和谐”这一概念。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礼物。希望全世界都能够接受我们这个“和谐”的概念。那么,我们这个地球村就可以安静许多。

和谐涉及哲学、宗教、美学和文化交流诸方面。我想这里面起码应包括这么几部分内容。

人类自从成为人类以来,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3个关系: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三、个人内心思想、感情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鉴于此,我把人文关怀的层次分析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自身的思想情感处理3种关系。如果这3种关系处理得当,人就幸福愉快,否则就会痛苦。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我们中华文化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具体讲就是人和大自然不是敌人而是朋友。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话最能涵盖:“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都是我的伙伴。这就是中国的思想。

我曾经说过,只有东方文化能够拯救人类。东方和西方最大的区别,基础在于思维方式:东方文化的基础是综合的思维模式,西方则是分析的思维模式。西方把事物越分越细,东方则是综合的,是“天人合一”,天人浑然一体,人天相爱。所谓“综合”,其核心是强调普遍联系,注重整体概念。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与自然为一个整体,人与其他动物都包含在这个整体之中。人要生存下去,就要和自然做朋友,不能做敌人。

西方文明也为人类创造了福利,电灯、电话等就是西方创造的。但是,西方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自古希腊以来,以分析的方法对待自然。到了近代产业革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结果是人所共睹的。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上天入地,腾空泛海,声光电化,无所不及。一直发展到核能开发、宇宙卫星等等,全世界人民无不蒙受其利。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这是他们“征服自然”的结果。

然而自然虽无人格或神格,如孔子所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滥用科技产生的弊端至今已日益显著,比如大气污染、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破坏、新疾病丛生、人口爆炸、淡水资源匮乏、自然资源匮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弊端如果其中的任何一个得不到控制,则人类前途实处危境。

我的看法是:人类必须悬崖勒马,正视弊端,痛改“征服自然”的思想,采用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样做不单是一般人的任务,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更应如此。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勝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除了少数有识之士外,大多数人,包括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在内,还懵懵懂懂,驰骋于蜗角,搏斗于蚁冢……我虔诚地希望,我们人类同大自然成为朋友,不再视它为敌人。成了朋友以后,再伸手向它要衣,要食,要需要的东西。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建设和谐社会,首先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内心的和谐。因此,内心的和谐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的文化还有一个提法,是我们的特点,就是“格、致、正、诚、修、齐、治、平”。意思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8个步骤……这套系统的步骤属于伦理道德范畴,也属于政治范畴,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没有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就是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4个支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解释。中国文化要从宗教来讲,就是儒释道,这3个思想体系加起来就是中国文化。

儒家的精神上面已经说过。

道家和道教的精神是什么呢?我很喜欢陶渊明《神释》中的4句诗,实际上这也是我人生的座右铭。即: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觉得这首诗中就充分展现了道家和道教的精神,这就是顺其自然的思想。不能去征服自然,自然不能征服,只能“天人合一”。

佛教的精神呢?中国佛教可以用禅宗来代表。人们都说,佛教教义中的核心理论是非暴力论,和平是佛教实践的主体。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非暴力和不杀生思想,把这一思想变成自己的基本戒律。佛教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欲望引起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膨胀的结果就有了贪的行为,掠夺和战争正是贪的表现。所以佛教提倡灭欲,不杀害生灵,众生平等,不允许种姓压迫的存在,这样,社会、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和平共处才有保障。这些平等慈悲的思想成为佛教和平思想的基石。重视人的生命,正视人的存在,重视人的价值,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家庭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和睦、和谐的关系。

美国总统罗斯福问太虚大师如何实现和平,太虚大师回答:“慈悲无我。”“我”是纷争的根源,和平必须实现“无我”。“无我”才能无私,无私才能大公,大公才能实现和平。

“拿来”与“送去”兼顾

中国美学讲和谐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尧典》有“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之说。《论语·学而》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之说。

中国人讲美学,要讲中国人的美。美和善是统一的,这突出表现在儒家美学思想中。孔子主张“里仁为美”,强调人与“仁”相融,能体现出美。所以他提出“尽善尽美”的美学标准,把艺术标准与道德标准统一起来。荀子主张“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

从国际关系方面来说,世界要和谐,国与国之间就要互相尊重,进行文化交流。对人类有好处的、有用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东西交流,才叫“文化交流”。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时代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会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有矛盾,但又相统一,缺一不可。

关于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我的基本观点是“拿来”与“送去”兼顾。就目前来说,要更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心、物结合的部分,比方说制度,也可以学习。最重要的还是心的部分,要“拿”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不能马马虎虎,得把弱点克服掉。如果不克服的话,我们的生产力就发展不了。(摘自《季羡林说和谐话人生》)

猜你喜欢
太虚文化交流和谐
不同凡响
张载“太虚”概念当代争端辨析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宝藏(2022年7期)2022-09-26 11:39:26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金桥(2022年8期)2022-08-24 01:33:24
太虚之境——雷安德罗·埃利希当代艺术展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8:08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54
天问一号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