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聋哑学生而言,良好的情感体验是他们学好一门学科的关键。特别是初中语文课,更应肩负起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重要使命。为此就应从让学生品味文本情感、让学生多纬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情感等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学 途径
对于初中聋哑学生而言,通过情感教学引发兴趣,创设氛围,并进而提高课堂效果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特别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与传统语文教学比较,一个重大的突破是重视基础功能的人文性,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因此,在对初中聋哑学生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应该对情感教学给予足够的关注。
一、让学生品味文本情感
1.学习环境的创设
教学环境是指课堂内各种因素的总和。课堂环境是由物质环境、课堂中的人际关系、课堂的气氛等因素构成。课堂物质环境,如室内的空气质量、适宜的温度、柔和而充分的照明、和谐的色彩、师生的位置关系等,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包含情感因素,但在施教者创设这些环境的时候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在里面的,而且这些也总能让人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情感,从而对身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情感环境的营造。如,学生在学习时心理情感的营造、学习气氛的营造等等,对于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对所需要的情感的积累做好一定的铺垫,这些都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必要活动。如,教师在教授朱自清《背影》的时候可以从学生含辛茹苦的父母身上切入,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一种情绪上的感染,为教师的情感教学奠定基础。
2.学生情感的感染
在这里应该明确的是:优美的语言来自于两个渠道,一是语文教材中文本的语言;另一个就是教师自身语言的感染和熏陶。现行的语文教材入选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让学生读起来如含英咀华,虽然有的文章短小精悍,意简言赅,但是当我们浸润其中时却余味无穷。解读这样的文本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生命的灵动、情感的激荡,人生的蓬勃和世态的冷暖。透过自然万物的形象表征,学生所能洞悉的是其深层的意蕴,这种深远的意蕴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熏染,启迪着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着学生的情感发展。
3.引导学生思维
如果说营造需要的教学环境、借助于语言的媒介可以触及学生情感表层的话,那么品味文本字词的深层含义,则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情感。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还是要落实在字、词、句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上。这是语文情感教学的根本所在。如,在教学《背影》一课中,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过程,就可以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在读完之后从7个描写父亲动作的动词入手,体会对于一个体态臃肿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父亲的这种情就自然而然的浸润在文字之中了。随着学生反复的诵读,这些词语会凸现在读者的眼前,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二、让学生多角度的情感体验
与多元化的社会相适应的是人的多元化发展,这就包括人性格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对人评价的多元化等,决定了学生应该适应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将自己的情感体验由单调的、教条的线型的思维逐步向开放的、宽松的网络型思维发展。这种多角度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多元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如,在教学《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情感
文本中的情感体验应该迁移到生活中去,这是语文情感教学的最终归宿。我们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落脚到生活中去,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就是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精神、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所有这些在新课程标准中所写到的目标最终还是为了我们生活服务的,为培养具有良好情感的健康的社会人做准备的。这就要我们在文本与现实之间寻找共同点,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该具有文学生活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对文本的思想多角度的挖掘,找到与生活中某种情感或场景相似的点,通过课堂教学的积极引导让学生的情感发生迁移,最终回归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让从文本中感受到的情感,心灵的感悟、生命意识的唤醒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落脚点。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较适合学生情感的交流与回归相结合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戴少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吉林教育》.2008.07
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