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新时期,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转变语文教学理念,让学生掌握富有成效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从而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反复思索的问题。要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就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中。”当我们“乐其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就养成了习惯。如何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呢?
一、养成熟读精思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许多著名的作家能写出不朽的文学作品,闪耀着思想的光辉,焕发出独具一格的魅力,无不是读思结合,深入思考的结果。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的知识。”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二、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阅读习惯
就是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教师不必统一学生记笔记的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读记结合,二者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养成“博闻强记”,多背诵积累的习惯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能使我们更熟悉文言诗句,精美语句,增强语感,增强感悟能力,积累文学素养。
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良好的习惯。阅读时一定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对于不同内容的阅读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对于重点的文章、精彩的段落要精读,即逐字逐句地熟读深思,达到出口成诵的目的;对于一般的文章只需泛读,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或故事的情节即可。这样,阅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一定的时间内收到最大的功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待于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确实需要教师关注孩子的理智和心灵,引导他们在阅读中获取愉悦,收获人生的感悟,升华精神世界。
作者单位: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