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2009-04-12 00:00:00任成武
新课程·上旬 2009年17期

信息技术这个名词,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它一直是一个陌生之物。随着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全面展开,信息技术已成为一门乡村课程,以其独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给农村学生带来了好奇与欢乐。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如何让学生由好奇转为探索知识,由兴趣产生创新思维呢?

一、给出目标,教给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以前总听到大家提到“任务驱动”教学法,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任务驱动,因为没有教学实践,一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如今如何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成为摆在我们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面前一个新的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认为,任务驱动式就是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备课时,我认为学生自己能够获得的知识,从不直接去告诉他们,而给出一个目标,让他们根据目标去尝试各种方法。如,在学习Word时,我让学生按一定要求用Word图文混合排版,对图片大小、位置,文字字体、字号、颜色美化,充分体现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操作中我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完成任务后获得的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创新的催化剂,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学习。因此我在上课时,首先注重兴趣的培养,其次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如,在第三册PPT动画设计上,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上课前我准备了几个带有动画效果的演示文稿,课堂中展示给学生。他们看到了美丽的图案、神奇的动画效果、悦耳的音乐,兴趣由此而产生,迫不及待的要将自己的作品也设置动画效果,我适时布置任务,以“如何抵制网络诱惑”为主题制作演示文稿,要求:内容能反映主题,结合主题设计出适当的动画效果,可以配上图片和音乐;方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作品,组员之间互相探讨,交流。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们思维敏捷,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样式各异的作品,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露出来。

三、小组或集体解答他人的质疑

质疑是弄懂知识的方式,小组或集体是获取知识的家园,教师是他们获取答案的引导者。在小组合作实践过程中,组员之间互相提出质疑时,教师指导学生先在小组内解决,简单的问题由小组组长组织成员去积极探讨,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提到班级由全班同学集思广益来解决,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

四、充分利用演示、操作同步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上机操作是十分重要。教学中我主要是采取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边讲解边操作示范,把操作过程一步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接感知、模仿和操作,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领会操作要领。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上机实践,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积累了知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规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通过上机实践课,加强分层指导,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是知识竞争的社会,教育必须要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觉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我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我们的努力,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会在我们这方热土营造出一个美丽的前景。

作者单位:普兰店市久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