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孩子,就会发现他们在课堂上对待“问题”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在中国的中小学课堂上,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而孩子却不能做出很好的回答,这个时候孩子脸上经常都会表现出一定的羞愧、内疚和不安等表情,甚至有的同学则会把头深深地低下去,非常惧怕教师的和其他同学的目光。毫无疑问,这种情况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似乎并不是个别现象。而在美国课堂上则是另一幅情景:他们的中小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愿意表现自我,他们往往没有什么顾虑,敢于大胆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也不管问题是深还是浅,也不管是不是与课堂有关。所以,有时候他们提的问题会离奇古怪,甚至不着边际。
通过中美两国孩子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感觉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孩子很怕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而当众“出丑”,在同学和教师面前表现得很不自信,“胆小谨慎”,不愿意“表现自我”;而学生往往表现得很不怕“出丑”,显得“大胆妄为”,甚至有点“自命不凡”、“自以为是”。
毫无疑问,怕不怕“出丑”,这其实是与人的自信心联系在一起的。中美两国孩子在课堂上截然相反的表现,背后反映的就是学生自信心的强弱。自信心较强的学生,比较坦然,不仅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且对自己的弱点能坦然接受,因而对“出丑”也就无所畏惧,他们的胆子也就因此显得特别的大,“脸皮也特别厚”;而自信心较弱的孩子,就表现的相对比较拘禁,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因此就特别害怕出丑,总是表现的胆子特别小,“脸皮特别薄”。
那么,孩子的自信心是从哪儿来的呢?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很多情况下,人的自信心来自于社会比较。人们生活在社会上,就不可避免要与他人进行比较,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取得比别人更大的成绩,特别是当自己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时,他就会获得一种自信心和优越感。孩子其实就是在和同伴的玩耍中,有意或无意的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他们的自信心一定程度上就是从这种社会比较中慢慢形成的。从这个角度讲,孩子的自信心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另外,自信心当然还来自孩子的自我评价。当孩子能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从而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时,孩子就会获得一种自信心;但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尚不成熟,自我评价能力还有待继续提高。因此,很多孩子有时并不能客观的认识并评价自己。在此情况下,来自成人的评价,就会对孩子自信心的获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教师在孩子眼中就是的知识的权威。因而,来自教师的评价,往往对学生的自信心会产生关键性影响。毫无疑问,在我们的课堂中,仍然有非常多的教师,总是习惯于消极地评价孩子,这必然会严重打击和阻碍孩子自信心的成长。而在美国的文化土壤中,家长和教师往往比较尊重孩子的意见,这就使得多数孩子都很有自己的主见,自我意识较强。对来自外界的评价,他们也往往带有一种批判的眼光和能力,因此就较早的培养了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可以看出,一种支持性的、鼓励和宽容的文化氛围,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孩子的自信心就像一颗幼苗,在它还没有成长起来之前,特别需要得到精心的呵护,需要教师不断“施肥”“浇水”,才能不断茁壮成长。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敢于肯定自己的优点,甘于“悦纳”自己。
2.作为成人,应该认识到,孩子的自信心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具有的,也不完全是靠孩子自己争取得来的,而是成人鼓励和孩子自我发现的结果。
3.帮助孩子发现、寻找他的“闪光点”,并注意得到孩子的认可,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有针对性的对孩子鼓励教育,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4.多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和特长,多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在发展爱好和特长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认识自我、发现自我。
5.不要教育孩子凡事过于谦虚。谦虚过度容易使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暗示,不敢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才华。
6.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孩子有了哪怕细微的进步,教师和家长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让孩子得到一种成功体验的同时,获得一种外在的激励。
对于众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的鼓励对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们全社会都来关心孩子,鼓励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他们就会在充满阳光和自信的氛围中不断地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体育学院日照校区体育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