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应该有所准备,这就是“有备无患”。例如,足球比赛之前,整个足球队往往会事先对比赛的战术、别人的技术进行非常详细的分析,这就是事先的准备。一个球队比赛的输赢,事先的准备是最为重要的。学习和踢球一样,要达到有效率的学习目的,就要做好各种课前准备,最为重要的就是知识的准备,即预习。
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所谓“预”就是“事先”、“预备”;“习”,是“学习”“练习”之意。预习就是在学习新课之前的自学,有准备地去听老师讲课。预习语文,对许多学生来说,常常感觉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要么走马观花,将课文粗略看一遍,就算是预习;要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查出几个生字生词,至多了解一下文学常识,便以为是预习。结果与老师的要求相差甚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著名专家杨再隋教授也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
那么如何搞好预习呢?
一、分析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透视”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有的题目启人深思,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就是对罗布泊为什么是仙湖,其消逝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有的题目则直接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说明或记叙的对象,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故宫博物院》一文的题目就告诉读者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故宫博物院。
二、分析提示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些“提示”就是帮助预习课文的“钥匙”。“提示”一般提供以下信息:写作背景、中心思想、结构安排、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等。预习时,若带着这些信息去了解课文,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旅鼠之谜》一文预习提示为:“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他们的奥秘。阅读这篇课文,相信你也会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根据这些提示,学生就可以了解到文章主要介绍旅鼠的奥秘。
三、研读课文
在研读时,切不可浅尝辄止,应仔细阅读,深入体味。阅读中遇到的难字生词应查工具书;生动而典型的句段要反复阅读,进而阐明和作注;发现疑点若思之不解,可在听课时解决。若课堂上未涉及,下课要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切不可就此放过。
四、思考练习
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事先思考,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授时,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一文研讨与练习一为“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根据这些问题,就可以使自己的预习更有目的性。
“学会学习”本身要比“学会什么”都更为重要。教育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智慧技能,而且应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学习。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让学生获取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要不断反思、不断实践,真正更新、转变教育观念,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努力追求有效、和谐的课堂教学,让预习也能“与时俱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唐坊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