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习我做主

2009-04-12 00:00:00岳跃兰
新课程·上旬 2009年17期

学校要为社会培养出有用人才,就必须注重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地做到“我的学习我做主”,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责任感和协作精神以及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只有让学生有所担当,有心担当,有力担当,方能于将来“齐家治国平天下”。

课改后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集历史、地理、社会等学科特点于一身,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社会伦理诸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而且有较强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强调学科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和把握这种独特的优势,引导、帮助、支持、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主动参与学习,尝试担当,学会担当。

在近五年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和粗浅认识,以抛砖引玉。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会主动独立地从书本上搜集、筛选和获取知识与信息

阅读,虽然说起来好像人人都会,其实不然。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并非单纯的看和读,而是有目的地通过思考性的看和读从文字或其他符号中搜集和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完成内化,使之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我们追求的应该是这种有效的阅读。

(一)阅读教材,学会主动独立地从书本上获取知识

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其次是阅读相关的课外资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如何引导学生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有效地阅读、学会独立主动地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

1.教给学生一些阅读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最基本的方法。如:图文并读,有时要以读图为主,将图作为知识的载体;归纳阅读,边读边找出本部分内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并归纳和概括出内容提要;联想阅读,边读边联想相关的知识并进行比较或分析等等。

2.设疑导读。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主动地参与阅读,从教材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3.鼓励阅读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尽量由学生相互解答。对质疑多和提出精彩问题以及积极解答的学生给予表扬与鼓励。

(二)积极参与查找资料,学会主动地搜集和筛选信息

信息时代的知识内容剧增,更新超快。学会在日新月异的知识海洋中搜集和筛选信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面。

1.教师有意识地围绕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策划一些趣味性、实用性强的主题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指导他们围绕主题去课外(图书馆、互联网等)查找有关的资料,使学生学会从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搜集和筛选信息,逐步掌握和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组织学生建立“历史与社会自助资料库”:鼓励学生平时搜集和积累历史与社会方面的资料,并纳入由学生自己管理的“历史与社会自助资料库”,供同学们查阅和老师教学选用。能够省去学生很多的时间,高效率地查找和利用资料,“资料库”的所有资料和资料提供者以目录的形式在班上或学校历史与社会学习园地中公布以示鼓励;老师在教学中尽量多地采用其中的资料,并在采用时特别申明“本资料由某某同学提供”并对之表示感谢。这样既激发学生成功担当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激励大家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担当,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积极参与画图、制作和社会调查、角色扮演等,学会操作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1.图是历史与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获取历史与社会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之一。它包括各种区域图、路线图、人文图片、数学图表,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读图、用图,而且要让学生学会画图和动手制作一些模型等,如在“新航路的开辟”一节的教学中,在学生读图了解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四位航海家开辟的四条新航线后,指导学生动手绘制“航线简图”;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国土与人民·行政区划”一节时,引导学生参与制作中国政区拼图(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采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材料和比例尺制作或是电脑拼图,并展开评比),还可以通过电脑拼图游戏。使学生始终在担当中收获知识与能力,感受成功与快乐。

2.鼓励部分有条件、有兴趣的学生参与CAI课件的制作。现代化技术越来越多地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应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较多地用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果利用信息课中的电脑技术与操作培训为基础,引导和鼓励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CAI课件的制作,那么,学生的参与又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高的层次与境界。

3.鼓励和指导学生根据当地的实际开展一些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资源出现短缺”一节时,可组织学生对本地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各种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考察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对做得比较好的有实质参考价值的还可以选送到相关部门,为当地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通过这些课堂向外延伸的各种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

4.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再现历史与社会,尝试对历史与现实社会的担当。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综合探究《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一节的教学中,我围绕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为主题设计了“宗教·文化之旅”的主题活动,让每个学生扮演导游、各宗教的创始人和信徒等角色,“导游”带领同学们经历一次由导游解说、创始人和信徒等扮演、图片、影片等综合呈现的“宗教·文化之旅”。同学们分成三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取所扮演角色,大家分工协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尝试角色互换

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互相改评作业,对同学在课堂上的发言、在合作探究、社会实践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甚至可以点评教师的教学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尝试担任教师的角色,负责教授某一问题或片断,进行角色体验。这样既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自觉调整对教师角色的期待。使师生关系更为和谐,在教学中双方具有更高的互动性、发展性。

通过这些方面的尝试和实践,使学生的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得到落实,总之,他们将逐渐地学会担当。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