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学生”让科学课更加“科学”

2009-04-12 00:00:00
新课程·上旬 2009年17期

我们在科学课上经常会遇到以下一些问题: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教学,学生仍然无法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感觉科学课总是上不完,学生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总是效率不高?

过去我们总会将原因归咎于学生或者现行的教育体制,却没有问过自己,我们的科学课“科学”吗?是学生所需要的吗?

一、了解学生的“经验”,科学确定教学目标

要科学确定教学目标,就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又急于想知道什么?来确定我们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科学课真正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之上。我在教学五年级“测量力的大小”一课时,课前我对学生做了以下几项调查:

1.我对五年级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有3个学生提到测力计是用来测量力的大小的,但是都没有使用过。有3个学生表示用过测力计。有4人表示用过弹簧秤,有7名学生通过图或文字表示出弹簧秤之所以能称重与弹簧有关。

2.我对12名五年级男女生进行了抽样访谈发现,12名学生中只有2名学生能够正确估量1个0.5牛顿的钩码和1袋1牛顿的米哪个比较重。

3.我让这12名学生利用小工具(如图)比较米和钩码谁重谁轻,12名学生均能用做标记的方法进行比较。发现米重钩码轻。

4.仍然是这12名学生我让他利用图中的小工具比较1袋米究竟比1个钩码重几倍,11名学生想不出办法,1名学生想要用做记号比较下降的长度的办法,但没能成功。

根据以上调查我发现学生对于测力计是完全陌生的,对于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不了解,不能够利用物体的弹力自制测力计。于是我根据调查的结果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认识测力计的结构,了解测力计之所以能够测力的原理。2.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重力。3.知道估测的重要性,尝试估测各种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4.通过测量各种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所受重力的大小,建立牛顿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利用上面的小工具来比较1个0.5牛顿的钩码和1袋1牛顿的米哪个比较重。然后让学生观察测力计与小工具功能相似的结构,很好地解决了测力计原理和使用的问题。

二、了解学生的“困惑”,科学选择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是每一位教师都明白的道理,那就是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就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可具体到每一堂课就没几个人能做到。为什么呢?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对学生不了解,我上每堂课之前习惯于找一些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从而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三年级“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了解到学生很难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因为这个概念太抽象了,于是在上课时开始我就进行了一个游戏,我拿来一个大纸箱,让学生为两个组进行竞赛,看哪个组往纸箱里钻进的人最多,当纸箱里再也不能钻进人的时候,我就问学生如果还想进去一个人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只有出来一个人,才能进去一个,因为纸箱里的空间已经占满了。接着我又让学生都做了“玻璃杯竖直扣入水中不进水的实验”追问学生为什么?如果想要水进入玻璃杯我们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类比轻松的理解了“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

三、了解学生的“想法”,科学提供研究器材

因缺少实验器材,不能按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研究。时间一长,严重挫伤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那么要想做到学生想要什么器材就有什么。课前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想法。我在执教“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一课时,课前我问学生“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比较水和食用油呢?”学生最先想到的几种方法是:1.混合。2.看各滴一滴水和食用油比较谁流得快。3.倒在小瓶中观察颜色。4.用天平称水和食用油比较重量。5.尝一尝,摸一摸。6.放在火上看谁先干。7.闻一闻味道。8.从杯子上流下来看看谁快。根据学生的想法我在提供实验器材时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1.为学生提供围裙(正好有电脑公司赠送)、套袖(学生自备)、洗涤用品。以便学生能够尽情的研究,防止弄脏衣物。2.为每个组多准备几份水和食用油的样品,以便学生混合后再取新的样品进行下面的研究。3.为学生提供酒精灯、蒸发皿以备加热。4.提供了两个透明带盖的光滑的瓶子。以便学生可以观察的同时进行流速的比较。5.为学生准备了天平和烧杯,以便他们比较水和食用油的重量。结果一堂课学生的研究非常尽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了解学生的“特点”,科学实施课堂管理

科学课的课堂管理,是令科学老师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的研讨阶段往往出现“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现象,造成科学课效率低下。了解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特点能对我们实施课堂管理提供很大的帮助。一次我偶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做作业时教师站在前面不如教师站在学生的后面纪律好。这是为什么呢?我从学生那里了解到教师站前面,按照我们平常的桌椅摆放学生总觉得自己的前面有同学挡着比较安全,所以就能做点“私活”。而老师站在背后,就觉得自己毫无遮挡当然也就专心完成作业了。根据这个发现,我有意根据科学课的研究内容,科学的布置课堂环境。比如这堂课以分组研究活动为主。我就安排各小组的每个成员之间不要互相遮挡,避免在一条直线上。如果这堂课以研讨为主,我就将学生安排呈“U”字形开口式,以便于师生的交流更加有效。科学实施课堂管理为我带来了课堂的高效益。

教学是一门科学。了解学生使我的科学课课堂真正成为了“科学课”。

作者单位:徐州市西苑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