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意义 形式 想象 欣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时出之于口,入之于心,从视觉扩张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培养语感。所以师生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背记,在这样的活动中积累名言佳句,体会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但是,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的读书时间。偶尔的朗读仅仅成为教学中一个过渡环节而已;朗读的目的不明确,就会使学生为读而读,不会真正的用心、用情去读,有口无心地“念着经”。那么怎样才能使朗读卓有成效呢?
一、灵活运用各种朗读形式
朗读的方法很多,如范读、齐读、演读、析读、品读、背读、赛读、听读……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范读时必须入情入境。这样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以激发其朗读热情。让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从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朗读才会有价值,有深度。《奴隶英雄》适合分角色朗读,古诗词适合背读,低年级适合表演读……
二、补充想象朗读
“学而不思则罔”。学生不仅要熟读,也要精思。如果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课文中的“点”加以“发散”进行补充想象后加以朗读训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句话:“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如不用心去体会很难领悟。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自读,边读边想象句子中所描绘的景象。然后根据自己朗读时的体会进行填空:榕树的叶子绿的,绿的 ,让人感觉到每一片叶子 。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榕树的叶子绿的鲜亮,绿的可爱,让人感觉到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绿色的小天使。”有的说:“榕树的叶子绿的发亮,绿的奇异,让人感觉到每一片叶子上似乎都有一个绿色的精灵在跳跃。”这时我及时总结:“是啊!那翠色欲流的色彩的确让人感到了榕树充满生机与活力。”由于有补充想象做铺垫。学生在朗读时,不仅兴趣浓,且入情入景,感情表达充分。
三、适时点拨,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
新课标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体验。有的老师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之后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注意要把语气读出来”这样的引导如隔靴搔痒,不起作用;也有很多老师从技巧上入手,但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样的指导在朗读声调上会有点效果,却没有让学生明白其原因,解决不了实质问题。所以没有理解就不能使学生真正读出文章特有的韵味。
如《林海》中描写岭的部分: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这时有的同学就提出:我认为这段话应该越读越快,因为岭太多,作者都看不过来了;而有的同学却提出不同的感受:该读得越来越慢,因为大兴安岭太神奇了,作者边看边陶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我欣喜于学生这些不同的感受,因为他们确实在课堂上是真正的用心在读,是有感而发,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培养了欣赏和鉴别能力。
总之,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虽然我们只有一桶水,但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就等于送给了他们一条河。
作者单位:河北省香河县城内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