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父母昨日书(1938-1949)——李锐、范元甄通信集》
李南央编注
广东人民出版社
定价:98元
一封封原始信件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活生生的氛围——“一二·九”一代参加革命者在革命队伍中的真实心历和身历路程。
《中国不高兴》
宋晓军王小东黄纪苏宋强刘仰
江苏人民出版社
定价:29.8元
本书的作者大都属于中国的“公众人物”,他们的立场观点,早为人们所知,这是他们观点的一次完整“集结”。
《五十年代生人》
黄新原
中国青年出版社
定价:33元
这是一部描述中国的50年代生人身心成长历程的书。他们经历了70年代的一元理想主义的红色氛围和80年代由一元到多元的剧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落、激荡、亢奋。
《格拉斯的烟斗》
黄灿燃
世纪文景
定价:25元
作者融诗人的挑剔、翻译家的视野和新闻工作者的触觉于一炉。在他笔下,英美报刊文章如他所言“被意译、被直译、被评论、被压缩、被稀释、被曲解、被挖苦、被戏仿、被虚拟”。
《转山:边境流浪者》
谢旺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28元
一个24岁的年轻人,在寒意渐生的10月,独自踏上从丽江到拉萨征程,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和伟大,而是“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摆荡”。
孤独的提问者
康慨
先来说说阿多尼斯(阿里·伊斯伯尔)的盛名吧。他被公推为当代最伟大的阿拉伯诗人——用爱德华·萨义德的话来说,即“当今最大胆、最引人注目的阿拉伯诗人”。阿多尼斯之于阿拉伯现代诗歌,恰如艾略特在英语诗歌中的地位。为此,自2005年起,他连续四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他又以自愿流亡者的身份长期客居巴黎,对专制与腐朽始终抱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不断以其激烈的言辞在阿拉伯社会内部引发争议。
“他有多重身份,/因为他只有一个国度:自由。”阿多尼斯以孤独为代价,求取心灵和表达上的双重解放。他浪漫但清醒地道破了自己的命运:“诗人啊,你的祖国,/就是你必定被逐而离去的地方。”离开家乡和母语,总是令他深感忧郁:“他属于一个国家,/却无法在其中居住;/他居住在一个国家,却无法归属其中。”也有昂扬和决绝的时候:“我是个背叛者,我向被诅咒的道路/出卖我的生命,/我是背叛的主宰。”
他笔下不只有自由与孤独,祖国与母语,还反复写到光明与黑暗,生命与死亡。诗中不缺少世俗的爱情,极少现身的反而是真神。每每在格言式的句子出现时,则不免让人想起纪伯伦,比如:“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只梦见光明的人,/有时候也会赞美黑暗。”
他以现代主义的形式创新,与阿拉伯传统诗歌的神秘主义气质结合,创造出令人耳目全新的风格。
《在意义丛林旅行的向导》一诗非常独特,也非常美。阿多尼斯说“雨”是“从乌云的列车上下来的最后一位旅客”,而“贫穷”是“在大地上移动的坟墓”,“希望”是“用生命的语言描述死亡”,“失望”则正相反,是“用死亡的语言描述生命”,“无意义”是“流行最广的一种病症”,而“意义”是“无意义的开始与终结”。
作为阿多尼斯的首本中文诗选,《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系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薛庆国教授从阿翁17部诗集中精选作品65首译成,劳苦而功高。但他警告读者:“阿多尼斯的诗歌属阳春白雪,知音主要是文化水准较高的诗歌爱好者。”我的阅读感受却是,这些诗从语句本身来说,几乎没有理解上的难度,真正的困难在于,你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控制自己的想象,不要被这些简洁但没有明确主题的句子驱入思绪的汪洋。阿多尼斯的语言看似朴素内敛,其意义实则极其开放,大有包容整个世界之相。
他的诗初读平淡,细读可以回肠。这是一种我们不太熟悉的散文化诗歌,也是一种不熟悉的层层推进,不断探寻的诗歌。他既非控诉,也不要讴歌,正如他本人对诗歌所下的定义:“诗歌即提问,它总在引发另一个提问。”对阿拉伯地区的诗人而言,读者往往期盼他明确给出答案,而不是像阿多尼斯那样,不断地提出问题,亚当·沙茨(Adam Shatz)在2002年刊于《纽约时报》的一篇阿多尼斯特写中说:“这是一种深刻的颠覆性姿态。”
几天前,我有幸亲耳聆听79岁的阿多尼斯用阿语朗诵,那些特有的喉音和颤音极富感染力,悦耳,但不失铿锵,逼人屏息,却难以凝神,仿佛远游至天外。我复用一夜,将本书读完两遍,老眼昏花,心绪难平之时,看天光竟已大亮,尚有两行顽固不去:“太阳即便在忧愁的时候,也要披上光明的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