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寒生
●这是距今3000多年的中国北方的一个普通乡村……
●那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恬静的生活……
●他们或许不知道,在几千年后的一天,会有这样一群人,闯入了他们的居所,而且是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
史奇和哆哆的好奇心真是一发不可收拾,野心越来越大,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他们,这回又想亲身体验一下在现实生活中真实感受古代生活的方式——考古发掘。这一次史奇和哆哆可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呀!
一、带好你的装备出发吧!
J教授的高级越野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1个多小时以后,来到了颠簸的乡间小路。然后又到了一片几乎没有路的草地上,“吱”地一声停下了。
史奇和哆哆马上就傻了眼,这么大一块地方,望都望不到边,挖哪才好呀?
幸好有经验丰富的J教授。J教授不慌不忙,带着史奇和哆哆在附近转悠,时而蹲下看看地上的一块碎陶片,时而看看偶尔出现的金属小玩意。原来考古队早已经探好了这附近的情况,这次只是确定最后的发掘地点。
J教授说:“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不先锁定目标是不能轻易下手的。我是想看看地表有没有因为现代人的扰动而出现的古代人类活动的遗物。田野调查中最常见的遗物就是陶片,因为古代人的很多日常用品都是陶器,而且陶器又非常容易坏掉。”
哆哆和史奇累得都快走不动了,正想坐下来休息,J教授却下了第一道命令:拿出一号装备——洛阳铲!
J教授把洛阳铲垂直于地面,然后用力戳,一直到足有三四米的深度。挖了几个这样的小深坑后,J教授信心十足地说道:“好的,就是这里了。开始行动!”
二、神奇的大方块
史奇和哆哆拿起铁锹就要开挖。马上被J教授制止。
“停!考古发掘跟盗墓可不一样,盗墓就是为了找到宝贝,科学的考古发掘是有很严格的操作程序的!”史奇和哆哆吓得赶紧收起了铁锹。站在那里听J教授的指挥。
J教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呵呵,我是担心你们这样做会破坏珍贵的遗存。”
史奇和哆哆齐声说道:“我们一定听从J教授的指挥!”然后顽皮地笑了。
J教授让附近的村民运来了一些木桩。他又从车上拿出了皮尺、线绳。
“真正的发掘就要开始了,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布方。”
“布方?”两个人都瞪圆了眼睛看着J教授。
“就是把这片区域分为若干个边长为5米的方块。我们就先在这些方块里发掘。但是,在每个方块的东侧和北侧还要各留出1米,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先发掘这些边长为4米的方块,这些大方块在考古学中就叫做‘探方。”
史奇和哆哆似乎听明白了。开始配合着J教授和他的助手们在这个大约有80米长、50多米宽的不规则的区域里边划方格。
用了整整一上午的时间,大家终于规划好了这些方格。哇!120个方块!为了不发生混乱,每一个方块都被编了号,T1、T2……一直到T120,然后,所有人就开始抢夺方块,为什么?因为这样自己就可以多挖几个方块了嘛。经过了半个多小时的讨价还价,史奇和哆哆每人分得两个探方,其他探方也被考古队的其他叔叔瓜分完毕。
但是史奇和哆哆的心里一直在琢磨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在方格的东侧和北侧各留出1米呢?一齐挖下去多好?带着这个疑问。史奇和哆哆开始了真正的发掘工作。
三、终于可以动手了
史奇和哆哆首先要做的就是清理地表的土。因为这些土是现代人生活的土地,除非是地下的土因为破坏被搅了上来。要不然这一层土一般不会有古代人的信息。清理完地表土后,对古代人的探寻历程就正式开始啦!
史奇蹲在自己的方块上,惊奇地发现眼前的土和刚才清理出来的地表土颜色不太一样。他抓一点土放在手里揉搓一下,感觉这里边的土质跟刚才的地表土也似乎不太一样。
“真奇怪。”史奇自言自语道。
正在一旁忙活的J教授听到了史奇的疑问。介绍说:“土的颜色和质地不同,是考古学家判断是否存在遗迹的重要方法。考古学家的火眼金睛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炼就的,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不断积累经验。
为了能更清楚地观察古代人活动的情况,必须把这个探方底面的土刮平,也就是‘刮面。这样才容易分辨土的颜色和土质。”
聪明的史奇好像忽然找到了考古发掘的感觉。拿着手铲向J教授做出敬礼的姿势。然后马上投入了工作。
以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跟古代人“对话”真是太奇妙了。史奇和哆哆已经来到了古代人曾经生活的地方啦!
四、千万别心急
史意的探方里好像一时还没有什么发现,都已经向下挖了30厘米了,整个地面也被刮得很平整,但看不出有不同颜色或质地的土,也没有发现别的异常。这可愁坏了史奇,看着哆哆的探方里都有了发现,自己却白挖了一气,有些泄气。J教授告诉史奇,要是这个平面上没发现任何可疑情况,就再下挖5厘米,然后再刮面。看看有没有变化。
哆哆的H1(1号灰坑)里有遗物出现啦!哆哆兴奋不已。这东西看上去像一把刀,她想尽快把它取出来,被一旁的J教授看到了。J教授跑过来说,“慢点,哆哆,一定要保证文物的安全。”哆哆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呵呵,不好意思,我忘了,有点太高兴了。”
哆哆深吸了一口气,稳定了一下激动的心情,然后继续向下挖。终于,哆哆耐心地把遗物周围的土清除完,一件精美的石刀展现出来了!哆哆这个美呀,就差流出哈喇子了。
J教授递给哆哆一个透明的袋子和一张标签。让她把石刀和做好记录的标签一起放在袋子里。但是,哆哆可没这么做,她拿起数码相机先咔咔地照了N张照片,然后才去取石刀。生平挖出的第一件宝贝啊,必须得多留几张影。
不知不觉,一天的考古工作就要结束了,大家都很疲劳,但是史奇和哆哆却非常高兴,他们欢歌笑语地回到驻地,笑声在田野上回荡。
五、给我的探方“美容”
第二天一大早,所有人就都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探方里。因为已经向下挖出了一定深度,探方看上去不太规整,J教授觉得每个探方的四壁都应该修整一下了。
J教授先做示范,他拿着铁锹,把四壁用铁锹切得直直的,这样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探方侧面的情况,这叫“切壁”,切壁之后,探方看上去很规整,漂亮了不少。
史奇和哆哆也开始给自己的探方“美容”,但是拿着比自己还高的铁锹,他俩显然不能胜任这项工作。于是,J教授帮他们请来了经常做农活的叔叔阿姨帮忙,他们的经验很丰富,用平头的铁锹,不一会儿就把四壁切得很直很平。
这时候,史奇发现探方的侧壁上也有土的颜色变化,就问J教授是不是也应该用手铲画上钱。
J教授很高兴,因为史奇现在俨然已经像一个考古工作者了。“侧壁上也要划出线来,这样便于了解地层的情况,将来画图的时候也可以参照这些线绘图。否则再过几天,这些暴露在阳光下的土会被晒得很干硬,就不容易区
分了。”
J教授接着说:“其实,一个探方就是一个立体的大方块,应该把水平方向的和垂直方向的情况结合起来观察,把它想象成。一个立体的空间,这样才能正确揭示古代人生活的情况。这对史奇和哆哆可能有点难。但是你们可以试着想想看。”
史奇和哆哆继续兴致勃勃地在探方里工作。寻找着古代人活动的痕迹。他们陆续在各自的探方里发现了珍贵的遗物,有锋利的石刀、各种形状的陶器、制作精美考究的骨器、锈蚀得很严重的铁器等等。
如果发现了骨器,就要非常小心了,因为骨器很容易破损。这时候就需要特殊的工具了,比如说牙签和毛刷。嘿嘿,没想到。史奇带着妈妈的眉毛刷还真的派上了用场——尽管有些不太专业。
六、挖到哪才算完?
经过几天的发掘,史奇的探方里也出现了不少遗物,他经常乐得合不拢嘴。但是爱思考的史奇又有了新的疑问。这一直向下挖,得挖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探方的旁边还有1米宽的隔梁没挖呢,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把隔梁打通呢?如果隔梁里边也有遗迹和遗物怎么办?
史奇来到了J教授旁边,询问这几个问题。
J教授解释说:“一般来说,考古发掘要挖到‘生土层,也就是没有了人类活动的土层上,那里已经找不到任何人类活动的迹象了,然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发掘隔梁了。隔梁也发掘完之后,室外的田野发掘工作就宣告结束了。”
史奇明白了,原来,田野考古有很多特定的规矩。
终于,所有的探方都发掘到了生土层。这期间史奇和哆哆又发掘了几个不同的地层。史奇的第二个探方里还出土了一具人的骨骸。整个工地发掘出了不少遗迹,包括灰坑、水沟、房址和墓葬等等,当然还有琳琅满目的遗物!别的不多说。栗子们先来看看打通隔梁前整个考古工地的样子吧!
七、回归室内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考古队顺利完成了室外发掘工作,收获颇丰。现在,他们要转战室内,进行室内整理啦。
史奇的工作还是很有挑战性的,他的任务是进行“文物修复”。因为在出土的遗物中有很多已经残破的陶器,可以修复的要修复成类似原来的样子。但是在拼合之前,最好先把这些陶片清洗干净,于是,脸盆派上了用场。
洗刷刷,洗刷刷……
哆哆的工作还是非常适合女孩子的,你瞧,她已经开始在一旁专心致志地绘图了。
这次考古初体验,史奇和哆哆真是过足了瘾。跟随史奇和哆哆一起体验了全过程的栗子们,也一定学到了不少考古知识吧。如果你们仍然意犹未尽,就请期待史奇和哆哆下次去考古工地吧!
探索历史200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