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培
摘要:“匕”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匕,<书>,匕首”。匕首是一种尖而薄的冷兵器,但在古代汉语中,“匕”最初用来指一种取饭用具,类似我们今天使用的羹匙。现代汉语中的“匕首”之“匕”与古代“饭匕”之“匕”是否有联系呢?本文试从“匕”的本义入手,结合饭匕、匕首的形状与性质,对“匕首”一词的形成发展做一解释。
关键词:匕饭匕牲匕匕首
“匕”是贯穿古文献始终的一个常用词。但古代之“匕”意,在今天的用语中已不多见。古代汉语中,“匕”主要用来指取食用的器具,类似现代用的羹匙。匙,在当时称为“匕”和“栖”。《说文·匕部》云:“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一名柶”。《广雅·释器》曰:“栖,匕也”。《说文解字义证·卷二十五》:“匕也者,《广雅》同《一切经音义十五》《通俗文》匕或谓之匙,《方言》匕谓之匙。《地理志》朱提苏林日北方人名匕日匙”。清段玉裁注云:“匕即今之饭匙也。”可见匕、栖、匙所指为一物,因方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字。
据考古发掘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曹先擢、苏培成先生主编的《汉字形义分析字典》中也曾提到:“匕,象形字,长柄浅斗,像饭勺的样子。”如:
(1)雍人以俎入陈于鼎南,旅人南面加匕于鼎,退。(《仪礼·公食大夫礼》)
(2)匕者食也食者形也。(《关尹子·六匕》)
(3)右执柶匕。(《管子·弟子职》)
(4)陈不占,齐臣,有义而怯,闻其君战,将赴之,饭则失匕,上车失轼。(《楚辞补注》(王逸注,曲阿洪兴祖补注))
(5)先主方食,失匕箸(箸,筷子)。(《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以上几例,“匕”都是用来指饭匙,而不是类似今天尖而薄的匕首之意。那么匕作饭匙意与今之匕首意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少牢馈食礼》:“雍人概鼎匕俎于雍爨,廪人概甑瓶匕与敦于廪爨,郑注,匕,所以匕黍粟者也。疏云,此雍人云匕者,所以匕肉,此廪人所掌米,故云匕黍粟也。”按《礼经》:“匕有二,匕饭、匕黍粟之匕盖小,经不多见。其所以别出牲体之匕,十七篇中屡见。”“段玉裁谓:“匕即今之饭匙,又有出牲体之匕,大于饭匙。”由此可见,古代的匕是分类的,有饭匕、牲匕之分。饭匕大概类似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勺形,而牲匕大概类似今日匕首之形。考古学家在许多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匕形匙一般为长条状,末端有比较薄的边口,就出土的数量而言,匕形匙远多于勺形匙。
笔者推测,今之匕首之形大概就是从古代的匕形匙“牲匕”之形发展演变而来的。因为在古代有“载鼎食”之礼。古人祭祀、享食用的牺牲,先在镬中分为七块:脊、两肩、两柏、两髀,煮熟后用匕戳取升于鼎,调以五味,然后用匕载入俎,再切为二十一档(详《礼记·礼运》)。若是讲究的常馔,基本过程也相仿,总称为“载鼎食”。按郑玄《仪礼注》:“匕之用途,则在鼎中取肉,然后加之于俎。”《释义》:“匕,器名。形似勺而稍浅,其首锐而薄,可以取饭,亦可叉肉。”又引《举要》云:“匕形类刀。从反刀。”《诗·小雅·大东》:“有捄棘匕。”毛传:“抹,长貌,匕所以载鼎食,棘,赤心也。”《疏》:“《杂记》云,‘匕用桑,长三尺是也。鼎食,(者/火)肉也。(者/火)肉必实之于鼎,必载之者,以古之祭祀享食必体解其肉之胖,既大,故须以匕载之。”由此可见,牲匕已具备今之匕首锐而薄的特征,已经可以用来“戳取牺牲”“体解其肉之胖”。解放后在陕西扶风出土的微伯口匕,形如短剑,其末刃薄而锐,其形可资参证。那么,作取食用具的“匕”又如何引伸出“匕首”之意了呢?
从黄河流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许多精美的长匕都被作为随葬品放在了死者的墓中,这些作为随葬品的长匕,一般都放在死者的腰部。据此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远古居民在平日里,是用绳索将长匙悬在腰际,以便随时取用。而远古先民这样做的原因除了为取食方便之外,大概还有防身之用。因为古代战争频繁,战争成为人与人交往的一种手段。为了达成某项战争协议,交战双方经常会举行一些宴会或盟祭,这些宴会便成为阴谋频现、杀机四伏的场所(如历史上有名的鸿门之宴)。而“匕”作为一种取食用具,则是必不可少的。在毫无预料的危急情况下,取食用的长匕也可能被作为一种武器暂做防身抵御之用。久而久之,人们发现了这一短小尖锐的“牲匕”不仅便于携带,容易隐藏,而且还可以用来行刺和以防不测,于是像匕一样的短剑武器就这样产生了。为方便使用,人们给它加上了圆形或方形的把柄,因其首正像匕覆盖着的浅斗,因而“匕首”之名也就应运而生了(事物的命名,往往与其构造有关)。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曾提到:“匕,古人取饭载牲之具,其首必锐而薄,可挹亦可刺。故矢镞曰匕,剑曰匕首”。《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匕入者三寸。”孔颖达疏:“今人犹谓箭镞,薄而长润者为匕。是匕为矢镞也。故短剑又名匕首”。
在汉语中,借助旧词产生新词是构词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词汇发展中产生的新词,多半是在已有的词或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在构词法的背后,隐喻的思维方式起着重要作用。在匕从“饭匕→牲匕→箭镞→匕首”的一系列联系中,“匕”的词义多次演化,除词语本身被高频使用的原因外,也是人们认知心理中的隐喻使然。语言深深扎根于人的认知结构中,隐喻是基于两事物之间的相似而发生的,事物之间的相似关联极易在人的认知领域中产生联想,进而导致词义变化,所以,隐喻也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匕首”一词,作为一个固定的言语组合,大概最初见于《战国策》。秦始皇兼并六国,积怨甚深,每游必重甲护身,“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这是《战国策》所载著名的荆轲刺秦王故事中的一句。《史记·刺客列传》:“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埠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司马贞索隐“《盐铁论》以为长尺八寸,其头类匕,故云‘匕首也。”《史记·吴太伯世家》:“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中以刺吴王僚。”按刘向《说苑》云,尺八短剑头似匕。又如《通俗文》云:“其头尖匕而便用,故曰匕首。”《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至秦献燕督亢地图,图穷而匕首见。”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豪曹之剑,徐氏匕首,虽未奋击,其立断无疑也。”到了唐代,“匕首”一词更是盛行。李白诗《侠客行》说:“少年学剑术,匕首插吴鸿,由来百夫勇,挟此生雄风。”陈子昂《陈拾遗集·燕太子》:“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唐代以后,匕首作为一种武器一直流传至今。
随着汉语双音化的发展,单音节的“匕”逐渐被双音节的“匕首”所取代。但是,“匕”作为一种取食用具的本义,当出现“匕首”这一双音节的新义项时,匕的本义在很长的时间内并没有消失,而是一词多义,和“匕首”之意同时并存使用。如:
(6)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明·冯梦龙《智囊补·察智·欧阳晔》)
(7)见耿逆而来矣,不孝方食,骇懑,投匕而起。(清·陈梦雷(《绝交书》)
可见,直到清代,“匕”作为取食用具仍频频出现于人们的用语中。所以,“匕”的本义的消失大概发生于近代。在现代汉语中,“匕”被作为“匕首”的书面语,已经没有“汤匙”这一义项,“匕”的意义已经完全发生了转移。而“匕”作为取食用具的本意在普通话中也被“匙”所取代。苏林注《汉书》曰:“北方人名匕曰匙”,玄应曰:“匕或谓之匙。今江苏所谓茶匙、汤匙也。亦谓之调羹。实则古人取饭载牲之具。”“匙”在有些方言中又叫作“勺子”,如《汉字形义分析字典》(曹先擢、苏培成):“匙,匙子,舀取液体、粉末状物体等的小勺。”
综上所述,词义在产生之初总是单一的,但在人们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由于词音形式有限,而要表达的词义却具有相对的无限性,这就要求词音形式固定并能表达若干相互关联的意义。因而,词往往在原义的基础上派生出引申义。例如最初“匕”字只有“饭匕”“牲匕”之意,后由于形状相似衍生出“匕首”之意。由于古代战争频繁,该义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于是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词义而收录词典。随着“匕”字本身释义的增多,方言词“匙”取代了“匕”的本义,“匙”也就理所当然地进入了普通词汇当中。于是,“匕首”作为一个固定的言语组合,也便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