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需要充电 等

2009-01-01 00:00:00川等
创业邦 2009年5期

4月刊封面故事的主题是“学习创业”,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关注的话题。身边不少正在创业或者准备创业的朋友,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在考虑是不是再进学校回一下炉,接受一些创业方面的课堂教育。我的公司运营已经有几年了,现在有时会发现自己似乎激情下降了,自己也分析过,可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新的想法了,开始按部就班的习惯性往下走,陷入一种创业疲态。进入学校念书,或许能碰到许多带来新鲜想法的朋友,自己在创业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也可以跟老师和朋友多交流,这也是本期杂志带给我的一些启发,或许我真该考虑进入商学院提升

——北京创业者刘川

学会跨代沟通

每次阅读《创业邦》杂志都能有一些特别的收获。比如这一期有篇《直面跨代管理难题》的文章,就让我有点茅塞顿开的感觉。现在公司里的很多员工都是80后,相当于美国的Y世代,而包括我在内的一些管理层都是60~70年代人,也就是美国的x世代。总觉得年轻员工的心态难以琢磨,给他们安排一些事情,有时还不顺从,做得也不情愿。当然这些员工本身并不坏,不是那种懈怠混日子的人。我明白了,原来是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沟通技巧、规则、职业规范等会对不同年龄层的员工沟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不过这些技巧着实难以掌握,希望以后能在杂志上看到这方面的更多报道。

——苏州创业者郑中远

好内容也需要好设计

新一期的杂志设计比较讨巧,我正是看了封面才购买的,也是第一次阅读《创业邦》杂志,后来发现内容还不错,很有实用性,与其他的商业类杂志有明显区隔。不过,酒香也怕巷子深,有好内容,也应该多做点包装工作。希望能在设计上再突破一些,成为一本赏心又悦目的好杂志。

——北京读者周广庆

学习突破瓶颈

创业当然需要不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进学校也是学习,创业课程则是更系统化、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我感觉中国现在很需要这样的训练,创业者可能在初期更具有拼杀精神,但到了需要规范运营管理的时候,往往跟不上。我们可以看到国外许多大公司的知名CEO和高管,大多都念过商学院,经过严格的训练。中国要想真正培育出世界级的企业,可能必须重视企业核心领导者个人能力的培养。有不少国内企业的高管在把企业带到一定阶段以后,也会开始选择进入商学院充电,也是意识到了这种瓶颈。

——广州读者陈超

引人深思

很喜欢看“硅谷创业鉴”这个系列报道,这一期菲尔德曼所谈的并购经验确实很在理。他在其中提到的中国公司并购初期表现好于日本公司,而最后却发展乏力,被日本公司赶超的现象,值得很多中国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深思。虽然是西方人看东方,但洞若观火。除了纯粹的商业因素外,我想造成这种现象,需要从更深层次的人性去找原因。并购本来就是很难做的事情,整合中会出现种种意想不到的难题,如果没有开放的心态和纯熟的沟通技巧,失败的命运也就很难避免。

——厦门读者林中军

有贵人,也有衰神

这期的专题《创业途中的贵人》比较有意思,每个创业者都会碰到帮助自己、带给自己启发的人,所以看完以后有一些共鸣。不过,感觉整个报道没能进行系统的梳理,还只停留在单个的故事上,如果能进一步提炼就更好了。另外,除了带给自己积极影响的人,也有一些在创业过程拖后腿的人,同样值得注意和讨论。

——上海创业者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