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我带着重重的行囊和满脑子奇异的猜想踏上了去往澳洲的旅途。在飞机上昏睡了12个小时,双脚落地时我竟然冷得打了一个哆嗦。出发前杭州的炎炎夏日不见踪迹,悉尼分明已是天寒地冻的严冬。我终于亲眼目睹了季节的魔术。
动物的天堂
袋鼠、考拉、小绵羊……以前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总是随着“澳洲”两个字的出现跳进我的脑海。所以,当我透过车窗亲眼看见它们时,惊喜难以言表。
连绵的山头,大片的草场,一群小绵羊晃动着肥嘟嘟的身子,悠闲地打发着午后时光。还有大群披着棕白色世界地图的奶牛,它们短而有力的小尾巴与烦人的小虫子周旋着,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们啃草的好心情。接着是几匹马,不知是人工驯养还是野生的,都惬意地在暖阳下打理着它们光可鉴人的毛皮。再接着是一群袋鼠,长着强有力的后腿和尾巴,肚子上挂着个口袋,在我面前一蹦一跳!我们减慢了车速,它们一个个都站立起来,竖起耳朵,盯着我们,脑瓜里不知转着什么主意。
这里真是动物的天堂!想起在海边看到的那些肥溜溜的大嘴鹈鹕,一只只慵懒地蹲在木桥的栏杆上,把翅膀、脖子都缩成一团,远远看去就像一个个白色的蛋,它们应该都很幸福吧。相比动物园里动物们拥有的狭小生存空间,澳洲动物们完全没有这样的压力,怪不得个个心宽体胖。
吃的变奏曲
去澳洲之前,我一直很憧憬那里的美食。离开大米饭的餐桌,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呢?结果,同学的一条短信让我的期望值猛跌:“澳洲的东西很难吃,我都后悔没带泡面去。”
抵达澳洲的那天中午,我们去悉尼边上一个小镇的海产特色店吃饭。本来对食物提不起劲来的我,突然闻到一股摄人胃肠的香气,瞬间激活了我的味觉细胞。奔至桌前一看,满满两大盆金灿灿的鱿鱼条正在向我招手,把我对食物的倦怠之情一扫而光。金黄松脆的外皮包裹着细滑又不失韧性的鱿鱼条,一口下去,热气流转,满嘴溢香。那一餐后,我对澳洲食物的期待值又大幅提升了。
从悉尼一路颠簸到堪培拉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房东伊莎贝拉早就笑容可掬地等候多时。接下来便是新伙伴为我接风洗尘的“晚宴”。虽然中午的美味还未消化殆尽,我依然心情大好地坐在桌边等候。房东将一个精致的餐盘放到我的面前。那一刻,我却呆滞了:一块鱼肉、四片番茄、两片茄子、一堆生菜、一点沙拉酱加肉末。看着大家期待的眼神,我只好拿起了叉子,那场面很壮烈……
经过这几番大起大落,我渐渐熟悉也习惯了澳洲的食物:早餐一般是玉米片或者面包加酸奶和鸡蛋。学校的午餐一般是一个水果、一瓶饮料、一块巧克力再加一个三明治之类的主食。晚餐是最为正式的,通常是鱼片或者牛排。这里的食物绝不像在中国,大米饭、馒头、面条,看起来结结实实。这里的食物都是小块的、少量的,但是一天下来你几乎不会感到什么时候肚子是空的。我常常发愣:明明没吃什么东西,怎么这么饱呢?
开放的真正含义
在国内时我总听别人说国外开放,但对于开放两个字的概念,一直是模糊的。这次澳洲之行后,我总算有所领悟。
这的确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但一切却又井然有序。街边没有交警,车里的人都自觉地系紧安全带。路上没有斑马线,“让车辆先行,确认无车再快速通过”的法则已经烂熟于每个人心中。十字路口没有摄像头,有穿马路意向的需按红绿灯柱上的按钮,装置自动开始计时,在一定时间后显示红灯,车辆会依据指示自觉行动。上公交车,人人都自觉排队、安静就座。若需下车,只要按下座位前的红色按钮,司机会在下个站点停靠,一切都很默契,无需多言。澳洲的酒吧满街都是,门口均有警卫人员把守,要求出示身份证件,未成年人绝不允许进入。在学校走廊里随处可见席地而坐、谈笑风生的学生。你甚至可以躺在校长室门口吃巧克力。学生所学科目自选,甚至可以将语文、数学排除在外。学校有正规的戏剧课、木工课、创造性艺术课、摄影课,老师鼓励大家创建自己的乐队(我们在那里就有幸观看了一个校园摇滚乐团的演出,水准极高)。教师会议每周一次,老师们随意而坐,自由发言,轻松而不失会议气氛,还有美味的茶点可以享用。你也许会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学校啊!但拉邦达学院是堪培拉一流的中学,那里的学生和老师都令人交口称赞。在澳洲的所见所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种氛围:这就是开放、有序、高效、富有创造力,也是人性化的。
虽然在那里只待了10天,但澳洲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却是难以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