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闻价值”遮蔽人文情怀

2008-08-06 08:47:18朱四倍
杂文选刊 2008年7期
关键词:新闻价值灾难痛苦

朱四倍

生命奇迹再次上演,被困达二百一十六小时的受伤女工崔昌会成功获救。在巴蜀电力金河电站工地,三十八岁的女伤员崔昌会独自被困在临时工棚附近。由于没有食物和水,为了不连累两名没受伤的工友,她“逼”走了他们,靠一个梨子、蚯蚓、野草和尿液维持生存。

汶川地震,举国同悲。公众的人文情怀得到张扬,在为受灾同胞祈福的同时,各种各样的救助和支援行为仍在不断进行之中。诸如“女子被困二百一十六小时获救”、“六旬老太废墟撑一百九十六小时”之类的信息,无不让我们为守望相助、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所感动,也为我们这些不能去灾区作贡献者以心理安慰。

但是,随着救助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发现,现在似乎已经到了展示受难者痛苦的时刻,不少新闻乐于报道一些吸引“眼球”的信息而忘记了人文情怀的要义。比如一些报道或节目把展现个体的痛苦作为重点,甚至无情重现灾难的狰狞,完全无视受难者的心灵创伤,无视幸存者失去亲人的痛苦……不一而足。

何以如此呢?笔者以为,这是一个误区,是错误估量了灾难的新闻价值,是把所谓的新闻价值当作了报道的衡量标准。换句话说,进入我们视野的灾难是一些人士认为具有了“新闻价值”的灾难,而没有“新闻价值”的災难则被无情放弃。

毫无疑问,以传播信息为职责的传媒,对灾难情况的报道是应有之义。作为公众信息获取的“代理者”,传媒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对受众知晓权的尊重,也是自身履行公共责任的表现。但是,过于注重新闻价值的追求,在笔者看来并不是一种真正对待灾难新闻的态度,而是对受灾者尊严的忽略以及对人性的漠视。我们必须看到那些不具备“新闻价值”的受灾者,他们应得到同样的支持和帮助。

美国学者罗恩·史密斯指出,传媒在处理灾难所带来的悲痛图像时应该权衡以下因素:照片是否有助于说明报道内容;公众是否有必要看到这些照片;同情照片中所摄人物以及公众的必要。从中可以看出,尽可能避免给受害者及其亲友带来新的伤害,是传媒应该遵循的人文底线。

由于灾难本身对人类生命破坏的残酷性,灾难新闻传播理应更重视人文情怀。不过,就现实来说,人文情怀的缺失是不争的事实。尽管灾难场景的反常性、刺激性符合新闻传播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是惟一标准,甚至可以说,不是最重要的标准。我们应拒绝血腥、痛苦、惨烈和扭曲的灾难信息传播,应充分考虑和顾及灾难受害者及其亲友的痛苦感受和生命尊严,不顾生命个体感受而展示其痛苦的做法已经不是悲剧,而是赤裸裸的“暴力”。

永远关注灾难中的“人”是传播者具有良好人文情怀的体现。悲天悯人不是一句空话,应成为整个社会切切实实的行动。正因为如此,笔者以为,应警惕灾难的“新闻价值”遮蔽人文情怀,应关注更多没有所谓“新闻价值”的普通人的命运和苦难。或许,在最后这点上,才是衡量我们是否具有人文情怀的标尺。

【原载2008年5月23日《燕赵都市报》】

插图 / 冰儿萧萧

猜你喜欢
新闻价值灾难痛苦
雷击灾难
环球时报(2022-08-08)2022-08-08 15:15:24
降低“支付痛苦”
谁痛苦,谁改变
海峡姐妹(2020年9期)2021-01-04 01:35:36
分担痛苦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6
痛苦力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5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今传媒(2016年12期)2017-01-09 08:29:19
策展新闻视角下的中美新闻APP比较研究
新闻界(2016年12期)2016-11-08 21:53:55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接地气”
新闻世界(2016年7期)2016-08-23 08: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