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平 巫秀美
【文题】
请以“生活中的减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得抄袭。
【写作思路】
“减法”是文题的中心词,字典解释为:名词,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方法。最简单的是数的减法,即从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做“减法”的定语,限制了减法的范围。不言而喻,正确运用生活中的减法,才能使生活更精彩。题目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
动笔前,要想一想生活中需要减去什么。换句话说,就是要去掉什么、放弃什么、消除什么。很明显:减负,减去过重的不合理的负担;减压,降低或减轻压力;减员,精简机构,精兵简政等都是思考的落脚点。还可以联想到减去悲观厌世的情绪、畏首畏尾的心理、违背常规的主意、固守己见的观念、争名夺利的贪欲、急于成功的浮躁、唯我独尊的狂妄、排除异己的心计、生不逢时的消沉、遭遇误解的郁闷、碰到失败的萎靡、失去朋友的痛苦、自惭形秽的畏缩……还可以联想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内耗、减少纷争……当然,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一减了之,诸如快乐、诚信、关爱、理解、感恩、健康、幸福、节俭等都不能用减法。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感受以及对生活的认识,深入思考,展开笔墨。
【素材支持】
1.不为荣誉的法拉第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蜚声科坛,荣誉奖章接踵而至。他一生获得94个荣誉头衔,奖章、勋章不计其数,可是他却把奖章藏起来,从来不佩戴。得到荣誉时,他从不喜形于色。
“法拉第先生,你有那么多的奖章,怎么不拿出来给我们看看?”人们不解地问。他笑着答道:“我不是说这些荣誉不珍贵,不过我从来不是为了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的。”
【运用提示】
追名逐利,系庸人所为。正确看待荣誉,不要为荣誉所累,法拉第先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生活中的减法,教会我们正确对待荣誉。把荣誉放在一边,好好工作吧。
2.“小气”的瑞士人
瑞士有家公司举办一次由几十个国家参加的高层次学术交流会,处处精打细算,周详地编制会议经费的最佳预算方案。在选择开会地点时,既要考虑会议厅租金低廉、交通方便,还要看是否代办午餐,以节约伙食费开支。开会期间,一日三餐都是固定的:早餐每人一份,午餐每人可在普通菜谱上任选一种,晚餐费发给个人但数额不大。至于饮料,东道主每天仅向与会者免费提供一杯茶。开会,每人仅发一支铅笔和一个笔记本。
瑞士人这种“小气”,被国际上赞誉为“可贵的理财精神”。
【运用提示】
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瑞士富裕,瑞士人也富裕,但“小气”的瑞士人,开个会也要处处精打细算,制定最佳预算方案。减去铺张浪费,讲究经济实惠。这种“可贵的理财精神”,正是对生活中减法的巧妙运用。
3.白璧无瑕
司马迁在朝中任太史令,负责编写《史记》,将军李广派人给他送来一只精致的盒子,盒子里放着一对罕见的玉璧。司马迁见到白璧,不由叹道:“这样圆润,这样光洁,真是‘白璧无瑕。玉璧如此,人又何尝不如此呢?我是一个平庸而地位低下的小官,如果收下这样的礼品,我人生斑痕污点就增添了一分。”随即叫小女儿把玉璧交给来人带回。
【运用提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从古至今,生活中的官员因为贪欲受贿、腐败,最终东窗事发,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生活中的减法,也应该减去利欲熏心的贪婪。时代在呼唤,社会在呼唤,为官要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司马迁就是这样一位好官。
4.让一让六尺巷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京城做了大官。张英的安徽桐城老家有一个姓叶的大户与张家为邻。那年,张家重修、扩建府第,院墙建到了叶家的地界。叶家明知是张家仗势欺人,但祖上传下的宅地也不愿意相让。双方相持不下,一场大战在所难免。张英的母亲写了一封信给儿子,希望儿子干预。张英给母亲写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人主动让墙三尺。叶家得知后,很感动,也让墙三尺,形成了六尺巷。
【运用提示】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会做减法,才能做好加法。牺牲个人利益,化解消极因素,才能赢得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六尺巷的故事,减去了邻里的纷争,减去了仗势欺人的猖狂,才有了流传至今的美谈。不是吗,邻里和睦,社会安宁,共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运用“生活中的减法”。
5. 精简机构势在必行
人大代表、江苏省泰州市原市长丁解民曾说: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政府过去确实做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现在我国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为政府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运用提示】
生活中需要减法。一加一有时小于二,人多不一定势众,投入大不一定就产出大。人浮于事,互相扯皮,办事无效率,吃大锅饭,内耗等,都应该一减了之。
【学生佳作】
生活中的减法
江宁高级中学高三 杨芸
悲观者说,生活是傍晚的天空,即使在明亮中,下一刻也是黑暗;乐观者说,生活是黎明前的天空,即使在黑暗中,下一刻也是光明。生活中的我们,在黑暗与光明间徘徊,而我坚信学会生活的减法,减去痛苦,减去自卑,减去压力,我们的天空定会阳光普照。
减去痛苦,你会获得生活的乐观。生活中有太多坎坷等着我们跨越,而我们要铭记的不是坎坷中的痛苦,而是跨越后的快乐。李白怀才不遇,在仕途上屡遭坎坷,他痛苦过,徘徊过,可最终他减去痛苦,学会了跨越,这也造就了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旷世情怀,成就了他一代诗仙的光辉形象。陶渊明也是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隐居,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生活。生活的坎坷让你痛苦,你何不减去这种痛苦,像李白一样旷达,像陶渊明一样悠然,那样你也将收获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减去自卑,你会收获生活的信心。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保障,试想一个不敢面对自己的人,成功又从何谈起?邓亚萍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身材矮小的她自卑过,曾经想放弃多年为之付出的乒乓事业。可最终她成功了,究其原因,难道不是她减去自卑而获得自信的结果吗?“自卑”让我们无法正确面对自己,它带来的只有胆怯与懦弱。如果减去自卑,你会发现天依旧那么蓝,阳光依旧那么灿烂,因为你获得了自信,而信心总和光明相伴。你何不减去那自卑,像邓亚萍一样自信起来呢?
减去压力,你会获得生活的美好。我国伟大诗人屈原,为楚国尽心尽力,取得了丰功伟绩,没有人能否定他的成绩。可我认为他在成功的同时也是一个失败者。面对楚怀王的怀疑,同朝官员的排挤,他没有选择减去压力,释放自己,却选择了投江自尽。伟大的诗人,你可知道,你也因此错过了很多美好的生活,错过了很多改变历史的机会。试想,如果你选择减去压力,也许你的仕途还会有新的希望,楚国也可能不会灭亡。
面对生活,我们必须抛弃悲观者的沮丧,而选择乐观者的旷达。如何去选择,首先要学会减法,减去痛苦,减去自卑,减去压力!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我们的事业才会蓬勃发展,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点评】
本文论点鲜明,层次清晰,论据涵盖古今,说理深刻有力。引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说理的气势。文章语言优美,第二人称的使用,使文章说理更加自然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