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晓
摘要通过一系列的例证,阐明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与美术之间水乳交融、相伴相生的姊妹关系。
关键词文学美术水乳交融相伴相生
文学、美术是最古老的艺术类型,也是生生相悉的一对孪生姊妹。人类涂鸦的冲动与歌咏的诗性禀赋,自远古时期就相伴相生。文学诉诸思想情感的丰富性,美术则诉诸视觉表现功能,然而,正如人类内心的情感低吟与外部视觉的审美感应有着直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样,文学与美术自始至终都是水乳交融、难分彼此的。
文学与美术高度沁润、交融的特性在诗歌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中表现最为突出。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说:“诗是有声画,犹如画是无声诗。”中国古代文人更是深刻认识到诗画的紧密联系,历来提倡诗画结合,取长补短,所谓:“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达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统一的境界。诗画统一,既可以使绘画富有诗意,更好地抒发感情,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又可以使诗意与画境相结合,丰富诗的意境。宋徽宗所画《腊梅山禽花轴》就体现了这一点。作者在画中题五言绝句一首:“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这首诗不仅增加了画面中的疏密变化,又起到了平衡画面轻重的作用,更起到了释解画面的作用,是画意的升华。
诗与画的交融皆源于一个字“情”。诗三百,《关雎》第一。诗歌,应是情感的产物。《毛诗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不足,则手舞之足蹈之也。”情感的宣泄,由言而诗,由诗而舞,是借助于音和形。所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从一开始便以抒情见长。
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一部《离骚》,寄托了屈原的忧国之情。“泪泉和墨写离骚”。千年之后的倪云林,在题郑所南所画墨兰诗中,仍以《离骚》寄托家国之痛,一己之悲,爱国之情,千古同调。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说借审美对象激发出情。诗如是,那么画呢?
中国画历来有“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之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得更加直接明白:“景语即情语也。”山川之美,造化之妙,自然界的万物,自有一种生命力的美蕴含其中。画家情之所钟,乐山乐水,师法自然,搜尽奇峰,进而摹山范水,“代山川而言”。画家形为心意,抒山水之情,澄怀味象,披之画图,使之产生情感的效应。朱耷之花鸟,冷气逼人。题款“哭之笑之”,寄托的是家国之痛,黍离之悲。郑板桥借画竹的一枝一叶,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关切之情。
诗与画水乳交融,诗情酝酿出醉人的画意,画意氤氲着浓郁的诗情。如果说屈原见壁画有感而作《天问》,那么,唐寅的“此中大有逍遥处,难说与君画与君”(《题画》),则是借助画笔来表达深切的诗情。诗中有画意,画中蕴诗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诗本身就是一幅墨妙无前的山水画。无独有偶,正如宋徽宗所为《腊梅山禽花轴》题诗一样,苏轼也曾为自己所画的《竹石》壁画题诗一首: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竹石是形、是画:芒角、槎牙是意、是诗,是盘绕在画家胸中的悒郁之气在画中的体现。
文学与美术的高度融合在散文,尤其是景色散文中也有相当的体现。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它运用生动的语言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文章极具绘画艺术特色,极生动的向读者再现了景色的直觉美。
老舍先生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丹青高手。首先,他灵活运用了色调的对比烘托形象。老舍先生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引发读者的想像,让读者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朔风怒号、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用这幅画面中的“寒”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又以“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调动读者的想像,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图画,用这幅画面中的“暗”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这还不够,作者还让我们看了一幅热带地区毒辣辣的烈日高照的可怕画面。再用这幅画的“热”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正是用了色调和对照,用了绘画艺术的“以色赋形”的烘托方法,作者将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画面勾勒了出来。
第二,从纷繁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加以突出的表现。这是山水画法。描绘济南的大地,老舍先生所用的正是“以大观小”的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取景方法。作者展开想像的翅膀飞上济南的云天俯瞰大地,然后对济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意描绘。画城,不画它的东西南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一些琐碎的细部都被略去了,画的只是冬天济南城秀美的睡态,留下充分的余地让读者去联想、想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画山,不画它的上下左右,“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一起笔就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紧接着就引导读者展开艺术的联想和想像:“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借这种联想、想像,使画面活灵飞动起来。画人。不画人的男女老少,不但如国画一样略去耳鼻眉目,连形体也完全略去,而只画了济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的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与山,浑然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三,精心设计景物和构图,层层展现景物形象。绘画是“空间艺术”,须将空间并列的景物按照美的原则加以巧妙的布置。这种绘画的技巧。老舍也用到他的散文中去了。如果说第二段画的浑然一体的济南大地是一幅写意画,那么第三段画的美态纷呈的济南雪景则更接近于工笔画。作者依山写景,通过写美的小山各个细部的雪光、雪色、雪态,画出了小山的秀美。在艺术结构上取了两层布置。先进行工笔的分笔描绘,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地轻描: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是它的态,在色和态的描绘里写出了静中的动:它更有世上最动人的容色,艳艳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真是一笔一景,一景一态。这一段分笔描绘,从方法看是用工笔,从意境看依然着力于写意。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分笔描画的雪景。不是呆板的,而是生动的。一连串的动词,将读者带入联想、想像的意境,读者所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
韵,雪的内在的美。作者所创造的,正是“气韵生动”这一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正是为了让这种画境更完美。第四段作了雪景的第二层描绘。在分笔勾写后总绘雪景,将古老的城。城内。城外,山坡,村庄,整个大地放入雪景之中。结局直接点明:“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最后。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济南称泉城。水是有名的:济南的水来自大地的深处,浩浩荡荡,一年四季奔涌不息,这样美的形象如何画出?作者舍弃了济南冬水的种种表象,借自己的印象和感受去概括水的鲜明形象,在鲜明的形象中深入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先是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的“绿”,一连串五个“绿”字。作者描写的是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托出的却是水的绿。读着这些绿萍、绿藻、绿柳,我们会自然联想到滋养出它们的水,感受到蕴蓄在济南冬水里的绿的精神、绿的生命。接着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的“活”。水流的一切细节乃至具体形态都淡化了、消失了,留在笔端的。只有水的那股蓬勃的生机:“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自然中的水是不可能流到天上去的,这已是感情化的水,艺术化的水,是老舍先生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所得到的独特的印象。在平面的绘画艺术中,为了表现出水的特有的态、特有的势,流水就完全可以流向空中,流到天上去,这不是出色的绘画艺术又是什么?结尾处,作者又在水色、水光、水影之中,用了全篇最鲜亮明丽的色彩给泉城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倩影:“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应该说,无论从立意看还是从构图、笔势看,《济南的冬天》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阳光、山川、人物、白雪、绿水,各物各景所表现的都是“暖”这一个字。绘天绘地,绘出了这幅山水图的大布局:写雪写水,写的是这幅图的特定细部,而且由天上的暖阳画到暖阳照耀下的暖城暖山,就山而描出山上的雪。由雪而引出雪中的水,笔势顺畅,一气呵成。
当然,小说。特别是小说中关于景物的描述,文学与美术交汇融合的特性也可见一斑。像鲁迅《故乡》中关于鲁镇的景致描写,曹雪芹《红楼梦》中对大观园中诸多美景的细腻描绘,都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对于增加作品的可读性。渲染气氛、烘托意境,以及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内在涵义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