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移样 蒋素利
摘要电影《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短篇小说,导演李安忠实了原著对“人性”的深刻描画。通过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对电影文本所作的全面解读,《色·戒》对“人性”进行多层次挖掘的主题内蕴得以具体呈现。
关键词《色·戒》人性符号矩阵
由李安执导的电影《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短篇小说。名导+名家的组合必然会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社会上对《色·戒》的评论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人以为要对电影《色·戒》作客观评价还得回归“文本”本身,下面我就将立足于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对《色·戒》做一文本分析。
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它源于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对立命题”与“矛盾命题”的诠释。预设一事物为×,那么它的对立一方就是反×;在此之外,还有与×矛盾但并不对立的第三方即非×。比如,白与黑是两种强烈对立的颜色,但在二者之间还存有红、黄、蓝等颜色。同样的道理,可以推出第四方即非反×,它同其它三方都不一样。这样也就预设了一个完整的事件共有四种因素在起作用。
在电影《色·戒》中,本人将×赋值为“人性”。无可否认,张爱玲的一系列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等无一不显示出其对人性的多层次挖掘,无论是美的、善的、丑的、恶的,都一一真实展现。电影《色·戒》最成功的地方也在于忠实了张爱玲小说对“人性”的深刻描画。
为什么王佳芝就能体现出“人性”呢?我们知道,《色·戒》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战乱年代,动荡的社会环境让个人像沧海一粟,随波逐流。这个时候,人要么麻木不仁苟且偷生,要么被亢奋的时代情绪所左右,为着某种异己的目的而东奔西撞。但无论哪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对个人内在情感需求和真实想法的忽视和放弃,甚至是抹杀。
但王佳芝没有屈服于外部环境。从一开始,她加入话剧团就是为了邝裕民。因为她对这个男人存有好感。在女同学冲着开往前线的队伍喊着“胜利归来我就嫁给你”时,她的眼里只看着远处的邝裕民。由此可以看出王佳芝对邝裕民的心思。后来加入刺杀易先生的计划,她也是为了亲近邝裕民。这里有个特写镜头,他们六人为表决心将手紧叠,但“王佳芝白嫩的手放在邝裕民手的上面”。直到最后,王佳芝放弃刺杀易先生也是为了心中的爱情。当戴上易先生专门为她定做的“鸽子蛋”时,王佳芝强烈的感受到了对方的爱,她不忍心杀死一个爱着自己又被自己所爱的男人。可见,王佳芝的所作所为遵循了自己的内在情感需求和真实想法。尽管她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最终没有迷失自我。因此,王佳芝这一人物形象最能突出“人性”的存在。
如果说王佳芝代表“人性”,无疑,易先生则是“反人性”的。身为中国人,却为日本人充当残害同胞的刽子手,他处于自己身份的对立面。在影片中,易先生自始自终被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和恐惧紧紧攫取,他对王佳芝说:“我们都怕,但你不怕。”为了金钱、权势、地位这些异自的东西他完全扼杀了个人内在情感需要,掩藏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时时刻刻带着面具做人。他不相信任何人。最后,他迫于自己的身份和处境枪毙了王佳芝,也亲手毁灭了自己的爱情。影片中的易先生虚伪,狡诈,残暴,血腥,他身上带着动物的痕迹,完全是“反人性”的。
“非人性”的代表是革命党的高层领导老吴。他完全淹没在国仇家恨当中。他不但强迫自己和一个杀了自己全家的人同桌子吃饭。而且强迫王佳芝去干违背自我意愿的事情。当王佳芝发觉自己对易先生动了情,内心充满着尖锐的矛盾,此时身心具累的王佳芝要求组织能够尽早解决易先生。可老吴却以查探军火下落为由要其继续色诱易先生,并强调自己也身不由自。有仇不能报。这对于他是一种压抑,对于王佳芝则是残忍。
至于“非反人性”本人以为是邝裕民这一角色。他沉浸于杀兄之仇当中。压抑着自己对王佳芝的好感和冲动。当王佳芝因身份需要(麦太太)需破处女身时,他是最适合的人选,彼此互有好感,二者的性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之上的。但邝裕民局囿于“领导人”这一身份,为避“满足一己私欲”之嫌。没有挺身而出,却让梁闰生此等萎缩之人去执行。这对于他,对于王佳芝都是一次心灵的创伤、情感的摧残,是他亲手扼杀了自己和王佳芝之间的爱情萌芽。
以上就是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在“符号矩阵”中所处的位置。下面,本人将通过“符号矩阵”具体分析这四个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首先,在影片中,王佳芝这一女性形象代表着“人性”,而易先生、老吴、邝裕民三位男性人物则处于“人性”的对立面或矛盾面,这意味着男性对女性的压迫。这一主旨完全符合张爱玲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的身份,在她的小说中也往往反映出女性在男权社会所遭遇的悲剧命运。
其次,通过“符号矩阵”我们可以看出,王佳芝(×)和易先生(反×)是极端对立的。导演李安通过第一场床戏的性虐镜头就将王、易之间的这种激烈的冲突和对抗向观众展示了出来。后来二者关系虽有所缓和,从第二场床戏到第三场床戏。但这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此,王、易之间的关系冲突和对抗占据了重头。但就在王、易这样两个极端对立的角色之间却偏偏产生了爱情,这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充满激情,却没有结果。是一出悲剧。
易先生(反×)和老吴(非×)以及邝裕民(非反×)三者之间。抛开其它因素,最直接的关系就是“仇恨”。前者杀了后二者的老婆和孩子及亲哥,所以后者对前者是恨之入骨。家仇不共戴天,可以说,老吴和邝裕民都在利用王佳芝以求达到自己复仇的目的。他们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合作关系。因此,邝裕民虽然一再承诺要保护王佳芝的人身安全,可就在老吴拒绝王佳芝尽早解决易先生的请求时,他并没有坚决的予以反对。有人将其归结于邝裕民自身性格的软弱,可本人以为这是他和老吴之间的那种潜在的合作关系使然。
最后,让我们对王佳芝和邝裕民二者的关系作一深入分析。很多人认为王佳芝和邝裕民之间的关系有一个从爱慕到怨恨的转变过程,但本人却用“友谊”概括之。因为无论是前面的同学友谊,还是后面的同志友谊,他们的关系都没有超出“友谊”的层面。王佳芝刚开始对邝裕民确实存有好感,但在“破处”事件中,当她知道那个人不是“邝裕民”而是“梁闰生”,她说了一句“是跟妓女吧”便匆匆的走进了卧室。这个时候,她对邝裕民可谓失望之极。同时对他们之间的那份感情也已死心。既然如此。王佳芝为什么还愿意献出自己的处女身,还迫切的想要把色诱易先生的那场戏继续演下去呢?从接到电话的兴奋和得知易先生要离开香港的气急败坏都反应出了王佳芝这一不正常的心态。显然,王佳芝此时已经不是为了那个自己已死心的邝裕民了。本人以为,此时的王佳芝是受到了“麦太太”这一身份的驱使,忽视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迷
失了自我。或者说她把“刺杀易先生”当成了一出戏,她太入戏了,太投入了,忘记了真实存在。王佳芝按照剧情发展的需要让自己机械行动——“箭在铉上,不得不发”了。
此刻,在王佳芝这里,人性是缺席的。这一人性的暂时遮蔽是王佳芝一生的错误所在,也是她人生悲剧的开始。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失去了自我,失去人之为人的主体性。直到邝裕民在上海重新找到她。在茶楼里,王佳芝开始反思,在那段时间里“自己整个都空了”,她极需改变这种空虚的精神状态。因此。她毫不犹豫的再次接受了色诱易先生的任务,这个时候。王佳芝的“人性”开始苏醒,开始重新寻找自我。一直到她放弃刺杀易先生的那一刻。她的“人性”得到彻底复活。其实王佳芝清楚的知道自己所拥有的爱情只有在戴上钻戒的那一刻,短暂而盲目。要么易先生将死,要么自己将死?但此时人性的回归却让王佳芝内心获得了最大的满足,她重新活在了自己的世界当中,重新拥有了自我。当王佳芝走出珠宝店时,她看透了一切。也看透了生死。影片最后。当被处死时,王佳芝看了看身边的同学们,看了看垂头丧气的邝裕民,却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意。此时,对于她。死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重生。
再回到邝裕民(非反×)这一人物身上,他在王佳芝的人生转变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极易让人联想到《复活》当中的涅赫留朵夫,在王佳芝的人生轨迹中,邝裕民一直起着一个推手的作用。像玛丝洛娃一样,王佳芝人性的缺失和人性的复活都与邝裕民分不开。所以说,在符号矩阵中“非反×”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
通过“符号矩阵”对《色·戒》所做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电影的内在叙述时间是以“二年”作为逻辑起点,也就是从邝裕民找到寄居在舅妈家的王佳芝开始,它叙述了前后两个同一帮人刺杀同一个人的故事。诚然,两年后的故事是对两年前的故事的重复叙述,但它们产生的故事效果却截然相反,前者造成了女主人公人性的失落。后者造成了女主人公人性的回归。本人以为,电影《色·戒》对同一个故事进行重复叙述的深层含义在于向广大受众展现王佳芝这一女性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历程,即从人性的“在场”到“缺失”再到“回归”。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性得到了深刻展现和终极“复活”。在此意义上,《色·戒》堪称电影版的《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