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6期
刊物介绍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东北师大学术期刊社编辑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于1951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6201,国内统一刊号:CN 22-1062/C。国内邮发代号12-21,国外邮发 代号:BM357。本刊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佳期刊。 本刊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开展学术讨论,交流教学和科研成果,发现和扶植人才,培养学术理论队伍,为提高东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服务,为发展和繁荣我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事业服务。 本刊内容:主要刊载政治理论、哲学、经济学、历史、语言文学、教育等各学科学术研究论文。本刊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师范特色和地方特色,辟有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美国史研究、中国明清史研究、东北地方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茅盾研究、儿童文学研究、教育理论研究、中外比较教育研究等专栏,体现本校学科优势,深受国内外学术界欢迎。 本刊由博士生导师郑德荣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柳海民教授任主编,东北师大学术期刊社副社长王亚范副编审任常务主编。本刊坚持正确办刊方向,注重开展学术研究,提高学术质量,曾得到国家教委的通报表扬,《中国教育报》和《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等报刊均以显著位置专文介绍。本刊刊登的论文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中国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等国家级奖励;荣获吉林省一、二、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0多篇。本刊在《新华文摘》、《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权威文摘刊物上的年转载率连续多年保持50%以上,居高校文科学报前列。其中,历史学论文转载篇数居高校文科学报之榜首。海内外报刊经常转载介绍本刊所发表的文章,在海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 读者对象:海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和高等学校文科师生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教师教育创新
学术精论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 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 德育创新应遵循的原则探析
- 理解与体验:大学德育方法与道路的探索
- 基于流程优化的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贡献及其失败教训
- 儒家“成己成人”的伦理诉求——个人与社群关系视域的现代性省思
- 从海德格尔的Ereignis之思观中西思维的异同
- 马克思“美的规律”的形上指向
- 基于信息语境的信息法益的内涵与类型研究
- 美国死刑有效辩护制度及其启示
- 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基于BQ分解方法的SVAR模型分析
- 吉林省可持续耕地产能的要素分析
- 吉林省东部半山区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对策建议
- 体育法学的学科发展之路
- 明代私塾中的“师徒”关系刍议
- “四书”经典结构形成过程的思想史考察
- 西夏在西北地区的统治与中国历史统一趋势的关系
- 论北魏宗室阶层的文化参与及角色嬗变
- 冷战与美国国际教育政策的演变
- “德国裁军与非军事化条约”与冷战的缘起
- 日德意苏“四国同盟”构想及演进述考
- 隐喻思维与意义的不确定性
- “起来”在不同句法构式中的功能和语义研究
- 认知语言学对理性的诠释
- 类型学视角下的功能性言语
- 不礼貌理论应用于戏剧语篇的认知语用探析
- 我国学术翻译译德失范的原因及解决之道
- 翻译的悖论和诗学意识
- 西方三语习得研究对我国外语研究的启示
-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的焦虑及其消解策略
- 日语汉字音中的长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
- 日语习得中的话语功能——以连体修饰节结构为例
- 历史小说《红王妃》的别样性
- 个体伦理与集体伦理之辩——华顿小说《纯真年代》中房子意象的伦理内涵
- 英国19世纪小说中“慈善”一词的语义转换研究
- 《紫色》与艾丽丝·沃克的泛神论思想
- 西方传统绘画的具象性再现空间
- 弱者的“韧武器”:农村教育场域中身体技术的运作逻辑*
- 农民工子弟与城市中小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相互影响研究
- 启蒙心性:内涵、意义与措施
- 葆有天性:真谛、特点与途径
- 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
- 再婚家庭教育的误区与策略
- 我国综合科学课程研究现状及愿景
- 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内涵、特征及开发策略
- 基于AHP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国内大学生创业意向研究的最新进展
- 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现状的实证研究
- 我国公民教育取向发展的现实性
- 文明史视域人与自然关系演化的三部曲
- 生活美学的多元对话——“新世纪生活美学转向:东方与西方对话”国际研讨会综述*